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大社會所logo

陳瑞樺

陳瑞樺

職稱:副教授
主聘單位:社會學研究所
合聘單位: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 
Tel: +886-3-5715131 Ext.34533
Email: chenjh@mx.nthu.edu.tw
研究領域:社區/社群研究、社區營造、土地的文化政治、遷移的文化政治、文化社會學、政治社會學


學歷

  •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社會學博士(2000-2008)
  •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社會學深入研究文憑(DEA)(1999-2000)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碩士(1993-1996)
  • 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學士(1985-1989)

經歷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2014至今)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助理教授(2008-2014)
  •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6-1998)

專長領域

  • 社區/社群研究
  • 社區營造
  • 土地的文化政治
  • 遷移的文化政治
  • 文化社會學
  • 政治社會學

著作

期刊論文

  • 陳瑞樺,2022,〈歷史現場與生活現場的記憶政治對話〉,《文化研究》34: 8-20。(「再造歷史現場」專題導言)(全文
  • 陳瑞樺,2018,〈在共同世界的邊緣探問生命政治:阿吉耶(Michel Agier)的城市人類學與難民營研究〉,《文化研究》27:196-211。(全文
  • 陳瑞樺,2016,〈以農之名:台灣戰後農運的歷史考察〉,《文化研究》22: 75-122。(全文)
  • 陳瑞樺,2015,〈犧牲體系、社群發展與公私義理——犧牲政治的倫理思考〉。《文化研究》20: 207-215。(論壇)(全文)
  • 陳瑞樺,2015,〈一本呈現主體運動經驗的後解嚴民主民族誌:評《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台灣社會學》28: 193-204。(書評) (全文)
  • Chen, Jui-Hua, 2014, “Popularization of paintings through book and magazine covers: the artistic practice of Wu Yaozhong.”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5(3): 439-454. (translated by Mon Wong) (Full Text)
  • Chen, Jui-Hua, 2014, “Building a New Society on the Base of Locality–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forces in Taiwan during the 1990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5(2): 291-305. (Full Text)
  • 陳瑞樺,2014,〈一方記憶之所的流變與重構:以法國國立移民歷史城(CNHI)創設為核心的考察〉。《文化研究》17: 9-46。(全文)
  • 陳瑞樺,2013,〈台灣戰後現實主義文化運動的流變:以吳耀忠為線索的考察〉。《文化研究》15: 272-289。(論壇)(全文)
  • 陳瑞樺,2012,〈以文藝進行社會實踐〉。《思想》22: 199-203。(全文)
  •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的回顧〉。《研考報導》41: 21-37。
  • 陳瑞樺,1998,〈一個漁村的社群性宗教:從龜山島到仁澤新村的變遷〉。《宜蘭文獻雜誌》34: 75-118。(全文)

專書論文

  • 陳瑞樺,2023,〈後記:文學論戰的記憶政治〉。收錄於王智明、宋玉雯、林麗雲、陳瑞樺主編,《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頁407-412。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
  • 陳瑞樺,2022,〈地方社會與石化工業區的共生之路麥寮訪調的故事〉。收錄於陳瑞樺主編,《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頁27-67。新北市:群學出版社。(專書導言)
  • 陳瑞樺,2022,〈麥寮與六輕:雙母體的矛盾共生〉。收錄於陳瑞樺主編,《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頁69-103。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 陳瑞樺,2020,〈重返歷史現場:綠色小組與地方社會的歷史連結和當代對話〉。收錄於陳瑞樺、吳永毅、黃崇憲、林麗雲編,《影像紀錄的政治:綠色小組與另類媒體運動》,頁248-294。新北市:遠景出版社。(全文)
  • 陳瑞樺,2019,〈以農之名:台灣戰後農運的歷史考察〉。收錄於羅小茗編,《反戈一擊:亞際文化研究讀本》,頁467-50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轉刊2016於《文化研究》22期發表之論文)
  • 陳瑞樺,2013,〈紀念梅貽琦——以出版文章做為紀念行動的社會學考察〉。收錄於國立清華大學教務處策劃整理,《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週年紀念會論文集》,頁207-23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全文)
  • 陳瑞樺,2012,〈尋畫——追尋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收錄於林麗雲、蘇淑芬、陳瑞樺編,《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頁4-10。新北市:遠景出版社。 (全文)
  • 陳瑞樺,2001,〈法國第五共和的歷史/政治脈絡〉。收錄於阿爾當、杜哈梅編著,陳瑞樺譯,《法國為何出現左右共治?——歷史、政治、憲法的考察》,頁14-30。台北:貓頭鷹出版社。(譯者導讀) (全文)

合著及主編

  • 王智明、宋玉雯、林麗雲、陳瑞樺主編,2023,《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
  • 陳瑞樺主編,2022,《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 陳瑞樺、吳永毅、黃崇憲、林麗雲編,2020,《影像紀錄的政治:綠色小組與另類媒體運動》。新北市:遠景出版社。
  • 林麗雲、蘇淑芬、陳瑞樺編,2012,《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新北市:遠景出版社。(2013.06增訂再版)
  •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陳其南計劃主持,蘇昭英、蔡季勳編)
  • 文化環境工作室主編,1998,《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新竹市立文化中心。(陳其南計劃主持,蘇昭英總編)
  •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新竹市立文化中心。(陳其南計劃主持,陳瑞樺、陳靜如、蘇玲瑤、許芳瑜著)

期刊專題策劃

  • 2022.04,《文化研究》34期,「再造歷史現場」。
  • 2021.04,《文化研究》32期,「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
  • 2018.12,《文化研究》27期,「營區與邊界」。
  • 2013.03,《文化研究》15期,「尋畫:追溯台灣戰後現實主義文藝的流變」(論壇)。
  • 2012.11,《思想》22期,「文藝與政治:紀念吳耀忠」。

研討會論文

  • 陳瑞樺,2023,〈煙囪下的麥寮:鄉政定位、廠鄉關係與地方再造〉。論文發表於「2023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11月18-19日。
  • 陳瑞樺,2022〈戰後臺灣的文化運動軌跡:「民眾劇場」與「社區劇場」的考察〉。論文發表於「臺灣解嚴前後的小劇場與社會運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1217日。
  • 陳瑞樺,2022〈「移建民族國家」的文化思潮:1970-1990年代臺灣的文化運動(之一)——臺灣「鄉土文學」概念的歷史考察〉。論文發表於2022台灣社會學會年會」,屏東,屏東大學,1112-13日。
  • 陳瑞樺,2021,〈「移建民族國家」的誕生:重探戰後台灣的政體與國體(1949-1987)〉。論文發表於「2021台灣社會學會年會」,臺北,東吳大學,1127-28日。
  • 陳瑞樺,2020,〈國族模型與移民再現:不同國家移民博物館的社群政治指向〉。論文發表於「2020台灣社會學會年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1月28-29日。
  • 陳瑞樺,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華僑博物館〉。論文發表於「2019台灣社會學會年會」,臺北,中央研究院,11月30日–12月1日。
  • 陳瑞樺,2019,〈分斷體制與移建民族國家:臺灣「鄉土文學」概念的歷史考察〉。論文發表於「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Literary Debates a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 Toward an Inter-Asia Perspectives)國際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9月7-8日。
  • 陳瑞樺,2018,〈遷移年代的公民宗教殿堂:移民博物館歷史性之考察〉。論文發表於「2018臺灣社會學會年會」,竹北,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12月1–2日。
  • 陳瑞樺,2018,〈以僑為橋: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華僑博物館現象之考察〉。論文發表於「閩南文化、島、博物館」研討會,金門,金門文化園區,11月18日。
  • 陳瑞樺,2018,〈國族歷史記憶與當代移民經驗的協商:加拿大21號碼頭移民博物館的再現政治〉。論文發表於「第八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10月25–26日。
  • 陳瑞樺,2016,〈影像重返歷史現場的條件、作用與意義:記「水源里與李長榮的抗爭」三十年後的在地放映〉。論文發表於綠色小組三十周年研討會「綠色小組與另類媒體運動——紀錄的政治與其當代意義」,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3清酒工房,11月20日。
  • 陳瑞樺,2015,〈地方主體的產生——二結社區營造歷程中的空間美學爭議 (1995-1998)〉。論文發表於「2015年臺灣社會學年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11月20–21日。
  • 陳瑞樺,2015,〈地方社會的歷史考察:以「社區研究」做為方法〉。論文發表於「什麼是『當代的』地方社會?」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15年2月26-27日。
  • 陳瑞樺,2014,〈麥寮與六輕:雙母體的矛盾共生〉。論文發表於「2014年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第六屆年會」,竹北,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3月22-23日。
  • 陳瑞樺,2013,〈移民再現的文化政治:法國移民史博物館的展示架構和敘事原則〉。論文發表於「2013年臺灣社會學年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11月30日–12月1日。
  • 陳瑞樺,2012,〈以農之名:台灣戰後農運的歷史考察〉。論文發表於「2012年臺灣社會學年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2012年11月24-25日。
  • 陳瑞樺,2012,〈立大學以世界之精神:紀念梅貽琦〉。論文發表於「梅貽琦校長逝世50週年紀念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工程一館,10月26-27日。
  • Chen, Jui-Hua, 2011, “Renversement d'une métonymie entre l'espace et le temps : une analyse sur l'évolution de la modernité à Taiwan.” Article présenté à l'Université francophone d'Asie, organisé par l'Ambassade de France, 29 septembre – 1 octobre, Maison Franco-Japonaise, Tokyo.
  • Chen, Jui-Hua, 2010, “Returning to locality for reconstructing the society — Rationalizations of the actions aiming at local community in Taiwan during the 1990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ritique and Mobilization: A Dialogue between French and Taiwanese Sociologists”, organized by CEFC Taipei Office and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Nov. 17-18,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 陳瑞樺,2009,〈「社區」與「社區研究」:現代化與本土化的辯證〉。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ommunities in Japan and China”, organized by the School of Mod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t Convocation Room, Main Building, 7-9 May.
  • 陳瑞樺,2009,〈移民的再現政治:法國國立移民歷史城 (CNHI) 的考察〉。論文發表於「2009年文化研究會議」,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2009年1月3-4日。
  • 陳瑞樺,2007,〈以地方為基礎打造新社會:重探一九九0年代台灣的社會力轉化〉。論文發表於國科會舉辦「2007旅法台灣學人人文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法國巴黎,2007年5月11-12日。
  • Chen, Jui-Hua, 2007, “Building A New Society On the Base of Locality: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Forces in Taiwan of 1990s.” Article presented at the 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 (EATS), co-organized by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and the Center for Pacific Asia Studies (CPAS) at Stockholm University, Sweden, Stockholm, 20-22 April.
  • Chen, Jui-Hua, 2005, « Redécouverte de la localité: Redéfinition des représentations identitaires et transformation du politique à Taiwan ». Article présenté au 2nd Congrès du Réseau Asie, Paris, 28-30 septembre.

翻譯

  • 阿吉耶,2018,〈生命權力以其敏感形式來檢驗:當代異質空間民族誌計畫的簡要導論〉,《文化研究》27 :212-225。(Agier, Michel, « Le biopouvoir à l'épreuve de ses formes sensibles. Brève introduction à un projet d'ethnographies des hétérotopies contemporaines », Chimères, n° 74, 2011, p. 259-270.)(全文)
  • 阿吉耶,2018,〈製作不受歡迎者〉,《文化研究》27:226-231。(Agier, Michel, « La fabrique des indésirables », Le Monde diplomatique, mai 2017.)(全文)
  • 阿瑪杜‧庫忽瑪著,林麗雲、陳瑞樺譯,2006,《等待野獸投票》。台北:大塊出版社。(Kourouma, Ahmadou, 1998, En attendant le vote des bêtes sauvages. Paris: Seuil.)
  • 弗朗茲‧法農著,陳瑞樺譯,2005,《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Fanon, Frantz, 1952, 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Paris: Seuil.)(2007修訂版)
  • 阿爾當、杜哈梅等著,陳瑞樺譯,2001,《法國為何出現左右共治?——歷史、政治、憲法的考察》。台北:貓頭鷹出版社。(Ardant, Philippe et Olivier Duhamel (eds.), 1999, La Cohabitation (Pouvoirs, n° 91). Paris: Seuil.)
  • 高德柏、肯達爾著,陳瑞樺譯,1999,《心的禮物:年老父母照護的沈思》。台北:新路出版社。(Goldberg, Bonni and Geo Kendall, 1997, Gifts From the Heart: Meditations on Caring for Aging Parents. New York: McGraw-Hill.)

其他

  • 陳瑞樺,2022.08.23,〈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刊於《巷仔口社會學》「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故事(上)」。(全文
  • 陳瑞樺,2022.07/08,〈在工業環境中進行農業生產1970年代臺灣農業的轉折〉。《青芽兒》3: 10-13。(全文
  • 陳瑞樺,2022,〈生命落地,流轉成花〉。收錄於賴雯淑,《遇/預見六燃》,頁16-17。(全文
  • 陳瑞樺、林麗雲,2020,〈序一〉。收錄於曾宏煇、葉劉良玉主編,《上林村史:關西上橫坑和坪林的歷史與鄉情》,頁2-4。新竹縣關西鎮:新竹縣上林社區發展協會。(全文)
  • 林麗雲、陳瑞樺、蘇淑芬,2019,〈保釣與海外左翼運動:林孝信訪談〉。收錄於王智明編,《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頁205-230。新北市:聯經。(原刊於201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3 : 155-175。)
  • 林麗雲、陳瑞樺主訪,2019,〈「我們不需要別人來解放我們,而是要自求解放」:王義雄訪談〉。《人間思想》20 : 4-46。
  • 林麗雲、陳瑞樺、蘇淑芬,2016,〈保釣與海外左翼運動:林孝信訪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3 : 155-175。
  • 陳瑞樺,2013b,〈禮物〉。收錄於林麗雲、蘇淑芬、陳瑞樺編,《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二版,頁242-243。新北市:遠景出版社。 (全文)
  • 陳瑞樺,2013a,〈資助與回報〉。收錄於林麗雲、蘇淑芬、陳瑞樺編,《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二版,頁230-235。新北市:遠景出版社。 (全文)
  • 陳瑞樺,2012,〈關於「尋畫」〉。收錄於林麗雲,《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頁13-16。新北市:印刻文學。 (全文)
  • 陳瑞樺,2009,〈以社會學介入世變的公共知識份子:Michel Wieviorka 簡介〉。《台灣社會學通訊》65: 9-13。 (全文)
  • 陳瑞樺、林麗雲,2006,〈促進就業、工作不穩定與中產階級分化——法國反「首次雇用契約」(CPE) 運動之分析〉,靜宜大學《新聞深度分析簡訊》第122期。 (全文)
  • 林麗雲、陳瑞樺,2006,〈以肉身打造後殖民情境的非洲文學:寫給象牙海岸作家庫忽瑪的一封信〉。收錄於阿瑪杜‧庫忽瑪著,林麗雲、陳瑞樺譯,《等待野獸投票》,頁5-9。台北:大塊出版社。(譯序)
  • 陳瑞樺,1998,〈一場社區空間美學的爭議〉。收錄於宜蘭縣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編,《二結圳落成啟用活動紀念集》,頁14-23。
  • 陳瑞樺,1998,〈阿坤仔伯的心聲——社區環境與民眾參與〉。收錄於文化環境工作室編,《社區學習讀本(一):同村協力造家園》,頁28-31。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全文)
  • 陳瑞樺,1998.08,〈當太陽伊娜再次從大地升起——太巴塱的新部落運動〉,《交流》第40期。
  • 陳瑞樺,1997.12,〈起新廟,留古情——二結王公廟平移建立台灣傳統建築保存新典範〉,《交流》第36期。
  • 陳瑞樺,1997.10,〈砂之琉光——新竹玻璃產業再現風采〉,《交流》第35期。
  • 陳瑞樺,1997.10,〈文化與地方的結合——縣市文化中心的蛻變〉,《交流》第35期。
  • 陳瑞樺,1997.08,〈階段或總結——社區總體營造調整步伐再出發〉,《交流》第34期。
  • 陳瑞樺,1997,〈有情眾生代代傳——二結的社區風情〉。收錄於朱苾舲編,《千人移廟百年情:二結王公廟平移活動紀念》,頁42-43。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全文)
  • 陳瑞樺,1997,〈二結——營造一個社區的埕〉。收錄於仰山文教基金會、文化環境工作室編,《1997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頁236-243。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全文)
  • 陳瑞樺,1997,〈金山面——紅布與綠樹〉。收錄於仰山文教基金會、文化環境工作室編,《1997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頁172-179。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全文)
  •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7,〈追尋夢土,發現故鄉:「社區表情,台灣容顏」全國區的規畫〉。收錄於仰山文教基金會、文化環境工作室編,《1997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頁26-41。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全文)
  •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7,〈溫潤社區,溫暖台灣: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人間劇場》整體規畫構想〉。收錄於仰山文教基金會、文化環境工作室編,《1997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頁6-15。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全文)
  • 陳瑞樺,1996,《科園社區媽媽教室的故事》。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獲獎

  • 2019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傑出教學獎 
  • 2016 傅爾布萊特資深學者研究獎助金(於2016.08-2017.05前往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系訪問)
  • 2011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傑出教學獎
  • 2005 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翻譯類),作品:Frantz Fanon,《黑皮膚,白面具》。
  • 2005 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非文學類),作品:Frantz Fanon,《黑皮膚,白面具》。
  • 2005 中華民國教育部93年專案培育公費留學獎學金。
  • 2003 法國天主教外方傳教會法亞中心「台法文化獎」專案獎學金。

授課

學期 研究所   大學部 
111下 社會學方法論  
111上 戲劇與社會運動(與石婉舜老師、羅仕龍老師合開)
社區田野調查與地方誌書寫
人文社會科學經典閱讀
跨領域對話: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 (二)
110下 社會學方法論 跨國遷移
110上 社會分析基本著作 文化研究專題
109下 社會學方法論 跨領域對話:個案研討實作
109上 社群政治 人文社會科學經典閱讀
108下 遷移的文化政治 跨國遷移
108上 土地的文化政治 文化運動
107下 記憶政治 跨領域對話:個案研討實作
107上 記憶政治的對話(與李卓穎老師合開)
社區田野工作與地方誌書寫
移民與博物館
106下 台灣農業與農村的社會學考察(與李丁讚老師合開) 地方社會
106上 遷移的文化政治 移民與博物館
104下 社會運動與土地政治 當代社會學理論
104上 社區營造
社區田野工作與地方誌書寫
古典社會學理論
103下 社區研究 當代社會學理論
103上 地方社會 古典社會學理論
102下 社會研究法專題 當代社會學理論
102上 遷移的文化政治 古典社會學理論
101下 社區田野工作實習
地方誌書寫
當代社會學理論
101上 社會分析基本著作一 古典社會學理論
100下 文化運動與社會介入 當代社會學理論
100上 政治社會學 古典社會學理論
099下 社會運動與土地政治 當代社會學理論
099上 社會領域的構成與轉型 古典社會學理論
098下 土地的文化政治 當代社會學理論
098上 世界體系:時間與空間 古典社會學理論
097下   當代社會學理論
097上 古典社會學理論

 


研究計畫

               計畫類型              執行期間                                          計畫名稱與編號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2022/08/01-2023/07/31 煙囪下的麥寮:地方社會與石化工業區能否互利共生?
計畫編號:MOST 111-2410-H-007-054
國立清華大學人社競爭型計畫 2022/01/01-2022/12/31 戲劇與社會運動:台灣解嚴前後劇場運動的流變
計畫編號:111Q2729E1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2021/08/01-2022/07/31 移建國家與移民社會:中華民國的博物館如何再現移民?
計畫編號:MOST 110-2410-H-007-056
國立清華大學人社競爭型計畫 2020/01/01-2020/12/31 當代臺灣的記憶政治(Ⅱ)
計畫編號:109QI023E1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2019/08/01-2021/07/31 遷移年代的公民宗教殿堂:華僑博物館與移民博物館之比較
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007-085-MY2
國立清華大學人社競爭型計畫 2019/05/01-2019/12/31 當代臺灣的記憶政治
計畫編號:108QI023E1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2018/08/01-2019/07/31 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博物館之研究
計畫編號:MOST 107-2410-H-007-098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2017/08/01-2018/07/31 移民再現的文化政治:世界體系中不同國家的移民博物館之比較(Ⅱ)
計畫編號:MOST 106-2410-H-007-040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2016/08/01-2017/07/31 移民再現的文化政治:世界體系中不同國家的移民博物館之比較
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007-031
科技部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 2014/08/01-2016/07/31 地方的再發現:中華民國的民族國家與地方社會(1926-2000)
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007-072-MY2
國科會新進人員研究計畫 2012/08/01-2014/07/31 移民的再現政治:以法國國立移民歷史城(CNHI)為核心的考察
計畫編號:NSC 101-2410-H-007-036-MY2
國立清華大學增能計畫 2010/03/01-2010/12/31 殖民情境下的土地再現:台灣日據時期土地概念叢結之分析
計畫編號:98N2954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