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大社會所logo

 

張皓

基本資料

身分:博士候選人
Email:
研究領域:政治社會學、族群社會學
研究興趣:族群認同、青年政治、民粹主義、歷史社會學、歷史社會網絡

學歷

  • 碩士: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張皓,2019,《殊異的共同體:南、北客家菁英的社會網絡(1987-1999)》。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學位論文網連結

  • 學士: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學士

經歷

  •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公民對話部倡議組專員(2019/12-2020/9/30

學術自述

我的學術興趣及相關研究成果聚焦在族群研究、政治社會學與歷史研究三個領域。

在族群研究方面,我關注族群認同的敘事建構及其行動動員效果,以試圖超越本質化的族群認同論述觀點,思索特定族裔社群實際具備多元認同條件的可能性。我的碩士論文即以台灣客家認同的形塑及動員歷程為題,跳脫「客家認同」本質的爭論,轉而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技術探討1987至1999年間南、北客家運動菁英的互動關係。研究發現,即使整體性認同論述有助於建構族群集體意識,卻非推動跨地域行動的關鍵因素,地域認同、政治意識形態與社會議題偏好等亦具影響力。

政治社會學領域方面,我觀察到2010年代以降,全球北方與台灣的新興政治現象對於既有理論的解釋效力帶來挑戰,並促使部分研究者轉向以深度訪談出發、自下而上尋找關鍵變項或發展新分析概念。在此一學術脈絡下,我與清大社會所碩士班的陳廷豪、邱宥銓(2025)便借鑑 Hochschild 的深層故事(deep-story)取徑,共同針對2024年台灣總統選戰中的「青年柯粉」現象進行深度訪談分析。研究初步發現,青年選民基於世代記憶時間差和相對不平等處境認知等社會認知條件,建構出不同於傳統國族敘事的「務實內政想像世界」,並據此形成政治參與的價值觀論述。藉由這項研究,我們希望發展具有知識在地化意涵的中層理論框架,以說明特定政治認同與社會脈絡之間的因果機制。

在歷史研究部分,我偏好從社會網絡視角重探歷史行動者的互動脈絡,反思歷史事件背後可能的結構性因素。舉例來說:我曾與清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的李柔漪、江品萱(2025)一同考察中國具有代表性的1950年代政治受難者關露(知名電影《風聲》女主角參考原型之一)所遭遇的社會互動關係衝突情境,並且注意到1939年以後與上海抗日婦運社會關係網絡的高度斷聯,可能令關露在遭遇漢奸指控時陷入更為被動處境,而過往研究較少提及的文革周揚案,則是使其受到更嚴苛批鬥的關鍵原因之一。

另外,基於大學時期參與校內異議社團與社會運動組織的經驗,我對於與學界同儕合作,針對重大社會議題從事即時調查、學術科普等工作保持高度熱忱,也在自身研究實作中重視與在地社群的互惠、共善精神,以及進一步改革台灣社會的「公共社會學」使命。

著作

期刊論文

  • 張皓,2025,〈夾縫求生:戰後台灣本省籍作家社群結構的形成(1950-1973)〉。《台灣學誌》24xx-xx。(2025314日接受刊登)。
  • 張皓、江品萱、李柔漪,2025,〈此生已註定?從社會網絡再探關露(1907-1982)的顛躓人生〉。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4xx-xx。(THCI core)(2025217日接受刊登)。
  • 張皓、陳廷豪、邱宥銓,2025,〈走進「青年柯粉」的意義世界〉。 《臺灣社會學刊》78xx-xx。(TSSCI)(2024116日接受刊登)。(研究紀要,線上優先出版)
  • 張皓,2021,〈殊異的共同體:臺灣南、北客家菁英的社會網絡(1987-1999)〉。《全球客家研究》171-48。(全文)

會議論文

  • 張仁瑋、李俊穎、張皓、陳家平、王詩婷,2024/11/24,〈十年一瞬──初探立法院「青鳥行動」圖像〉,2024台灣社會學年會,台中:中山醫學大學。
  • 張皓、江品萱、李柔漪,2023/12/3,〈此生已註定?從社會網絡關係再探關露的顛躓人生〉,「第十四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 張皓、陳廷豪、邱宥銓,2023/11/18,〈走進青年「柯粉」的意義世界〉, 2023台灣社會學年會,台北:國立臺北大學。
  • 張皓,2018/12/2,〈殊異的共同體──從當代台灣客家運動之南部抗爭案例中行動者社會網絡檢視「泛台灣客家認同」的政治性內涵〉,2018台灣社會學年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 張皓,2018/5/18,〈戰後初期至1970年代台籍作家社群結構的形成──文學場域與作家班底理論觀點的考察〉,「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第五屆藝術社會學」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
  • 張皓,2013/6/9,〈論學生自治組織的自我定位想像、檢討〉,「『形式民主實境遊戲』─學生自治的反省、突破與重建」研討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其他

研究科普

  • 2024 十年一瞬:立院「青鳥」群像與其他社會調查的比較,2024/6/18,巷仔口社會學。(共同作者:張仁瑋、李俊穎、陳家平、王詩婷)(全文
  • 2021 Covid-19疫情下的青年高教/技職危機:以英國經驗為例,2021/12/6,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門人社標竿計畫〈研究快訊〉。(全文
  • 2021 學校教育與社會流動之間:當代社會學研究成果的反思,2021/10/19,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門人社標竿計畫〈研究快訊〉。(全文

專欄文章

  • 2020 【男人想想】陽光仍未照進的角落──從《陽光普照》看台灣男性情感困境,2020/3/5,想想論壇。(全文)
  • 2020 【男人想想】《82年生的金智英》所揭示的當代社會父職困境,2020/1/30,想想論壇。(全文)
  • 2019 多元城市的消亡──香港「一國兩制」經驗對於台灣的啟示,2019/6/11,想想論壇。 (全文)
  • 2018 數據會說話──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核心價值與其貢獻,2018/11/28,想想論壇。 (全文)
  • 2018 「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從金馬獎發言事件釐清政治權力與創作自主間的關係,2018/11/21,想想論壇。(全文)
  • 2017 看看突尼西亞、想想台灣──為什麼該期許「青年從政」,2017/12/25,獨立評論在天下。(共同作者:施馬懿)(全文)

報章投書

  • 2016 別讓性/別多元教育走回頭路,2016/12/17,蘋果日報即時論壇。

教學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

  • 2025 Spring 台灣民主化 教學助理
  • 2024 Fall 人文社會科學基本問題 (必修) 教學助理。
  • 2022 - 2024 Spring 當代社會學理論 教學助理
  • 2022 Fall 歷史社會學 教學助理
  • 2021 Fall 社會學導論(必修) 教學助理

其他

  • 2024 Fall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政治學英文名著導讀:英文學術寫作課程 期末研究計畫講評助教
  • 2018 高雄女中人文及社會科學實驗班─小組論文指導助教。
  • 2016 summer &2017 summer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暑期夏季學院課程 教學助理

其他

  • 2024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主辦之「我們的時代-高中生社會與性別議題識讀工作坊」─課程講師。2024/1/27-1/28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