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浚
基本資料
身分:博士生
Email:mywarrentam@gmail.com
研究領域:香港研究、文化研究、性別研究、媒體研究、離散與後殖民、符號學、表演學、文化生產與創作分析
研究興趣:香港流行音樂、歌詞創作與分析、電影研究、劇場研究、史詩劇場、劇本創作與分析、流行文化、酷兒研究、性別展演、身份認同、性別認同、媒體素養、新媒體文化、HIV+議題、香港政策研究
學歷
碩士:嶺南大學 文化研究碩士
學士:香港浸會大學 主修:人文學(電影藝術)副修:中國語言及文學
經歷
- 香港都會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兼職講師
學術自述
我的學術旨趣主要聚焦於香港研究、文化研究、性別研究、媒體研究及離散與後殖民議題,並結合符號學、表演研究與文化生產的多重面向,探索文化創作如何介入身份認同的建構。我試圖通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從流行文化、媒體與表演實踐中,理解香港人在社會運動、移民與流散背景下的文化符號與情感能量,特別是它們如何成為離散群體的情感紐帶與身份表述。
研究的起點
老實說,我並不是一個特別喜歡做研究的人,
我的博士研究起點源於對2019年香港社會運動及其後香港社會變
在這些調整的過程中,我注意到,
研究領域與興趣
我的研究領域涵蓋香港研究、文化研究、性別研究、媒體研究、離散與後殖民研究、符號學、表演學以及文化生產與創作分析。我對以下議題特別感興趣:
- 香港流行音樂
- 香港歌詞創作與分析
- 電影研究
- 劇場研究(尤其是布萊希特史詩劇場與劇本創作)
- 劇本創作與分析
- 流行文化的全球化與在地化
- 酷兒研究與性別展演
- 身份認同與性別認同
- 媒體素養與新媒體文化
- HIV+議題及其在文化中的表述
- 香港政策與社會變遷的交錯影響
未來展望
我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電影藝術)、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並非正統的社會學出身,可我覺得也不一定要這樣才能做研究,反而我有跨學科視點的優勢。
目前,我的研究計畫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
- 香港流行文化的符號學分析:聚焦於流行音樂、電影與劇場創作,探討其在身份認同、文化記憶與情感建構中的作用。
- 離散與後殖民背景下的群體文化實踐:研究流行文化如何在跨國移民的背景下成為情感連結的載體,並如何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中促進身份認同的重構。
作為一位文化工業工作者與前社會參與者,我希望將學術研究與實作經驗相結合,記錄香港流散群體的文化實踐,並為學術界與社會提供新的視角與啟發。我相信,通過對流行文化與離散族群的探索,我的研究將為香港研究、文化研究及離散理論提供重要的學術貢獻,並為離散港人群體的文化建構與身份認同提供更多可能性。
著作
期刊論文
- 2023 從慶祝香港回歸紀念歌曲《始終有你》(2007)到《前》 (2022)——符號中「香港」想像的變化
- 2020 在本土思潮的香港:以《2020許冠傑同舟共濟Online Concert》分析許冠傑在2020香港的時代意義
- 2018 賽馬作為統治殖民手段:由被統治者的接受與反抗所演變成的香港賽馬文化
- 20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oliticization and‘Hongkongers’ identit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revitalization of Tai Kwun
榮譽與獎助(Selected)
- 2025 第38屆月涵文學獎 舞台劇本組首獎
- 2025 《心.聆歌詞》廣東歌填詞比賽公開組 冠軍
其他
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成員、香港獨立樂隊MIS主唱、填詞人、編劇、演員、《藝術當下》專欄作家
- 2025 歌詞 – Michelle M.《蜃樓畫卷》
- 2025 舞台劇 – 《誰》(第38屆月涵文學獎 舞台劇本組首獎)
- 2024 舞台劇 – 《末路》(演員)
- 2024 歌詞 – MIS《木偶再遇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