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大社會所logo

2024 李丁讚老師《21世紀的農村研究:自然律的探索》演講側記與側錄影片

【2024清華社會學系列講座|文字側記】

21世紀的農村研究:自然律的探索


講座時間:2024年5月14日,14:20~17:20
講座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C310會議室
演講者:李丁讚老師(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榮退教授)
主持人:古明君老師(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
撰稿人:李嘉凱(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指定書目:半農理想國: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前言
本學期社會學方法論的課程,辦理三場「2024清華社會學」系列講座,希望透過主講者的研究經驗分享,使同學們結合方法論與實作,獲得更豐富、紮實的訓練與啟發。第二場講座邀請到,清華大學社會所的榮退教授——李丁讚老師,老師分享的主題為「21世紀的農村研究:自然律的探索」。


一、學思歷程與問題意識的浮現

李丁讚老師在演講開頭提及,一開始自己從事研究的問題意識,其實是在1990年代中期跟著研究生,嘗試從社會運動觀點去找出臺灣的民主動力,而投入於「公民社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運動,當時他自己所撰寫的論文也聚焦在「社區與民主」和「公民運動」。
接下來,李丁讚老師提到自己研究關懷的轉向,是在2009年發生的八八風災,他意識到自然災害帶來的傷害,開始關心極端氣候、農業與農村的問題。而在同一時間,全球化所引起的貧富不均問題,同樣引起丁讚老師的關切,特別是新竹科學園區的快速發展,使得新竹東區的地景發生劇烈改變,新竹地區農村更是急速式微。綜上,丁讚老師的原始問題意識的產生,為何會同時出現「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的兩種極端,他希望探究背後的原因。

丁讚老師對於現象的捕捉建構,透過國際企業量販店進入臺灣來看,對都市而言造成了城鄉兩端化。而後,核心與邊陲地區便從中誕生,他並以城鄉之間的生態,來俯瞰系統性的問題。丁讚老師更提到兩個重要的時間點:其一為2003年前後,從臺灣加入WTO、白米炸彈案等事件,農業與農村的問題開始受到重視;另一則為2010年,反農地徵收、迫遷運動的出現,這種守護農業的新價值正在湧現。丁讚老師認為農村所蘊含的能量能夠作為解答的良藥。

二、自然律與實踐

在點出農村問題後,丁讚老師向同學們提問:能夠讓人們可以安居的大環境是什麼?人與自然、土地與生物連結的可能性在哪?丁讚老師認為要捕捉鄉村生活的核心元素:「自然律」。它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面向:空間,人、生物、土地與環境的互動,使人得以安居;時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節氣、節慶為尊;飲食,當季當令,身土不二。丁讚老師同時透過國外的研究,2017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研究(Hall, Rosbash and Young, 2017),向同學們闡述生物時鐘的概念在學理上亦被認可。

丁讚老師將現象建構完成後,進一步聚焦於「如何建立鄉村的生活方式?」他提及過往的親自實踐,除了參與臺灣農村陣線,亦在過去十年間於新竹香山進行食農教育、成立香山綠市集、成立新竹農業大健康園區等。他更與李博的「希望農場」合作,培育新農民、建立新農業,但是新農村仍未能長出,無法有效推動農村生活方式的建立。

三、《半農理想國》之例作為新農典範

丁讚老師以《半農理想國》一書為例,向同學們展示出新農村模式的成功。在2003年,賴青松開始到宜蘭員山鄉深溝村種田,以本書記錄一個由傳統農業轉型至新農業的實驗,透過書中穀東俱樂部的發展歷程,闡述其新農群聚與拓展策略。丁讚老師提及,本書對於穀東俱樂部的論述,從新型的體驗農業創立開始,到生產系統的建立培育新農民,最後到銷售系統與組織的健全,使城鎮與鄉村兩地得以連結,並尋得一種商業模式,能夠接近大眾的消費市場。

丁讚老師強調宜蘭深溝在發展過程,與農業性質的轉向密不可分,跨領域、多功能與重視體驗成為新農業的特徵。而土地承租、技術體系的問題在被解決後,半農半X的新鄉村模式形成,讓很多人願意進入鄉村,以種田這件事為基礎確保基本收入,而去發展自己其他的興趣與專業。丁讚老師指出這使農村內的異質性、豐富性上升,讓土地與農村社群充滿能量,得以不斷活化。

四、結語

最後,丁讚老師以與《半農理想國》對話做結語,老師好奇為何宜蘭深溝的青農能夠有精密的分工,以及密切的合作,這必須回到涂爾幹的「有機連帶」概念去理解。

在深溝新農群聚的運作氛圍之下,新農可以自由且愜意地過生活,人們僅需負責一小部分的工作,透過合作來完成整體目標,建立起有機連帶。不過,丁讚老師認為,只靠自由、民主、開放,也不易使合作順利促成,更要將「自然與土地」放入考量的因素,一個重視自然與土地的農夫,在實踐農務上會順應天地運行的規則。承上,丁讚老師透過過往在社區實踐的經驗,向同學們解釋此種順應天地規則、節氣的生活方式,在對自然抱持著敬畏與驚奇之心時,亦累積身為人所存在的厚度,精神與身體皆攫取富足,是老師認為人願意合作的根本原因。

五、提問與交流

林文蘭老師(清大社會所副教授)提問:關於新竹香山與宜蘭深溝的差異,是否因為產業結構的支持系統不同,推動的空間區域亦有差異,造成後續的效應不同?丁讚老師回應,產業結構與生態上差異,確實是有,且造成顯著可見的影響,區位不同造成兩者案例之間的差異。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去經營,投入後的成效,往往與經營的行動者意念相關。

黃彥瑜同學(清大社會所碩一學生)提問:關於新農進入土地的過程,該如何辨別相關模式的推廣,它僅是形成一個商業模式,還是真確填補新農空缺的內在,如此方式,能夠有效連結人跟土地,或是陷入商業化的消費娛樂?丁讚老師回應,有些問題的答案,在目前著手的研究中仍在撰寫。不過,累積厚度這件事是最為重要的,人該如何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找尋與累積自己的厚度,這些理念正與這種空缺內在所需的安全感,形成相互連結。

鄧健行同學(清大社會所碩二學生)提問:關於有些人會被感召回到土地農作中,但有很多人其實沒有辦法,那該如何使這個過程讓大家都能夠參與在其中?丁讚老師回應,目前新農村運動,其實不只是從農村著手,也試著從都市內部來促成雙向互動,亦與很多跨領域的整合有關,像是文學、藝術、實作等等,讓人從多層次來經驗到對於生命的驚喜與敬畏,藉以使信任關係建立、使人投入其中。

李丁讚老師此次演講,讓我們看見回歸自然規律生活的可能,且打破核心與邊陲的二元限制性,將城鄉兩概念連接在一起。同學們亦透過老師的學思歷程,學習到如何將方法論與親身實踐結合,增進自身的研究之厚度。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