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蘭
職稱:副教授
主聘單位:社會學研究所
合聘單位:人社院學士班 、運動科學系
研究室:人社院C625
聯絡方式:03-5162224
Email: wenlan@mx.nthu.edu.tw
關懷旨趣:社會不平等、弱勢者處境、教育社會學、 勞動研究、族群研究、運動研究
學歷
- 2003~2010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 1998~2001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 1994~1998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士
經歷
- 清華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副主委(2022~2024)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訪問學人(2021~2022)
- 清華大學運動事業及政策中心執行委員(2019~)
- 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合聘副教授(2019~)
-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暨人社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2017~)
- 清華大學世界南島暨原住民族中心執行委員(2016~2020)
-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暨人社院學士班合聘助理教授(2011~2017)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2010~2011)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培育學員(2009~2010)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培育學員(2008~2009)
- 國立臺東大學附屬體育中學社會科代理教師(2005~2006)
- 國立臺東體育實驗高級中學公民科代理教師(2001~2003) [支援輔導室、教務處高中職社區化、社區民眾第二專長教育]
榮譽
- 2023年清華大學第十五屆全校傑出導師獎(社會所推薦)
- 2022年清華大學人社院傑出導師獎(社會所推薦)
- 2021年清華大學人社院傑出導師獎(社會所推薦)
- 2021年清華大學人社院教學優良教師
- 2019年清華大學全校傑出教學獎
- 2019年清華大學全校傑出教學獎候選人(學生票選、評審委員會推薦)
- 2017年清華大學全校傑出教學獎候選人(學生票選、評審委員會推薦)
- 2017年清華大學第九屆全校傑出導師獎(人社院學士班推薦)
- 2016年清華大學人社院傑出導師獎(人社院學士班推薦)
- 2015年清華大學人社院傑出導師獎(社會所推薦)
- 2014年清華大學全校傑出教學獎候選人(人社院推薦)
- 2014年清華大學人社院教學優良教師
- 2014年清華大學傑出學術研究出版獎勵
- 2013年清華大學激勵優秀新聘助理教授
- 2013年清華大學傑出學術研究出版獎勵
- 2013年清華大學人社院教學優良教師
- 2012年清華大學傑出學術研究出版獎勵
- 2011年文化研究學會文化研究學會第四屆雙年度博士論文獎
- 2010年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臺大分會榮譽會員
- 2009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獎助:民族所
- 2008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獎助:社會所
- 2008年原民會「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 II」論文優等獎
- 2007年原民會「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 I」論文優等獎
- 2007年國科會第二屆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
- 2007年臺東縣政府紅葉盃第二屆運動文學獎
- 2004年國科會碩士論文獎勵進修博士學位
- 2003年國科會碩士論文獎勵進修博士學位
- 2001年國科會第一屆碩士論文獎
- 1998年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東海分會榮譽會員
- 1998年東海大學畢業生學行優良獎
- 1998年臺中市政府優秀運動員獎
專長
- 階層化與不平等
- 教育社會學
- 勞動社會學
- 運動社會學
- 經濟社會學
- 文化社會學
授課
- 勞動、工作與社會:範例與實作
- 教育社會學:經典與實作
- 民族誌:經典與實作
- 社會界線與不平等
- 社會學研究方法
- 族群與社會專題
- 社會學方法論
- 社會學想像力
- 原住民族研究
- 社會學導論
- 性別學導論
- 經濟與社會
- 勞動社會學
- 工作社會學
- 文化社會學
- 運動社會學
- 研究實作
著作
一、期刊論文
- 林文蘭 (2021) 以「扶弱」之名:大學入學制度如何促進教育正義。臺灣教育評論 10(4):50-60。
- 林文蘭 (2018) 以「部落」之名:籌設原住民族部落學校的脈絡和論辯。文化研究 26:97-170。(TSSCI、THCI)
- 林文蘭 (2017) 打造運動島:新時代體育政策的芻議。學校體育 159:80-93。
- 林文蘭 (2016) 運動參與的族群不平等:觀點和範例。中華體育 30(4):239-250。(TSSCI、ACI)
- 林文蘭 (2016) 守護運動幼苗–運動防護員與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的協作機制。學校體育 152:23-33。(與王偲潔合著)
- 林文蘭 (2015) 打出差異:原住民棒球夢的現實與虛幻。體育學報 48(3):291-308。(TSSCI)
- 林文蘭 (2013) 打出機會:原住民成為棒球選手的社會流動和訓練體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90:43-114。(TSSCI)
- 林文蘭 (2011) 棒球文化:紅土上的原住民文化展演和運動儀式。文化研究 12:203-259。(TSSCI、THCI)
- 林文蘭 (2009) 不「運動」的社會學?評三本運動社會學教科書。臺灣社會學刊 42:227-239。(TSSCI)
- 林文蘭 (2008) 都是「人」惹的禍?以平溪鄉人口議題之致能教學為例。中等教育 59(2):126-139。(與林文婷合著)
- 林文蘭 (2007) 學校民族誌的擘手—威利思之《學做工》(Learning to Labor)導讀。中等教育 58(4):146-159。(與曾凡慈合著)
- 林文蘭 (2006) 優惠或污名?台灣教育補助政策的社會分類效應。教育與社會研究 11:107-152。
二、專書論文
- 林文蘭 (forthcoming) 打造翻身?臺灣高教扶弱政策的人才篩選、運作機制與畫界政治。
- 林文蘭 (forthcoming) 照護正義:原住民族部落共照的社群治理和文化培力。
- 林文蘭 (forthcoming) 重返主體?原住民族教育體制的差異、爭議與效應。
- 林文蘭 (forthcoming) 原夢之球:原住民打棒球的社會機制與效應。
- Lin, Wen-lan (2011) Adolescent Soldiers: Sport Socialization of Indigenous Baseball Players in Taiwan. Pp.736-779. in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timate and Public Spheres: Proceedings of 3rd Next-Generation Global Workshop. edited by Wako Asato and Hideki Nakata. Japan: Kyoto University.
- 林文蘭 (2008) 原/圓夢之球:台東棒球運動發展的歷史系譜考察(1895-2008)。收於2008年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二,頁1-2-1至1-2-24。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林文蘭 (2007) 金牌背後:原住民投身棒球運動的社會基礎與效應。收於2007年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頁3-1至3-28。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林文蘭 (2007) 以「田野」為師—打造一個群學協力網。收於謝國雄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頁325-359。台北:群學。
三、學位論文
- 林文蘭 (2010) 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文化研究學會雙年度博士論文獎〕
- 林文蘭 (2001) 生命商品化的社會基礎與運作機制:以戰後臺灣人身保險業為例。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國科會碩士論文獎〕
四、研討會論文
- 林文蘭 (2024) 從韌性資本到冒牌者症候群?臺灣高教扶弱招生管道的篩選機制與效應。發表於2024年11月23日至24日「2024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臺灣社會學會、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中研院社會所共同主辦。臺中:中山醫學大學。
- 林文蘭 (2023) 當加分成為「原」罪?解構原住民升學優待的污名。發表於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2023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臺灣社會學會、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國科會共同主辦。新北:臺北大學。
- 林文蘭 (2022) 超越升學主義?高教特殊選才的篩選機制和爭議分析。發表於2022年11月12日至13日「2022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臺灣社會學會、屏東大學社發系、科技部共同主辦。屏東:屏東大學。
- 林文蘭 (2021) 製造差異?臺灣高教特殊選才「拔尖/扶弱」的運作機制和畫界工作。發表於2021年11月27日至28日「2021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臺灣社會學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科技部共同主辦。臺北:東吳大學。
- 林文蘭 (2021) 教育正義?臺灣高教扶弱政策的助學機制和改革芻議。發表於2021年10月01日至02日「2021年第27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共同主辦。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 林文蘭 (2020) 加分35%的保障或污名?原住民升學優待的歷史機遇和當代挑戰。發表於2020年11月28日至29日「2020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臺灣社會學會、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科技部共同主辦。臺北:臺灣大學。
- 林文蘭 (2020) 以「優惠」之名:原住民升學加分政策的爭議分析。發表於2020年10月23日至24日「2020年第26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共同主辦。嘉義:中正大學。
- 林文蘭 (2019) 優惠的「重量」:原住民升學加分制度的虛與實。發表於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2019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臺灣社會學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科技部共同主辦。臺北:中央研究院。
- 林文蘭 (2019) 補償或正義:原住民教育優惠政策的爭議分析。發表於2019年9月28日至29日「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9 年會」。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主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合辦。臺北:中央研究院。
- 林文蘭 (2019) 分配正義:臺灣教育優惠政策的變遷和論辯。發表於2019年5月3日至4日「2019年第25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國立暨南大學教育學院共同主辦。南投:暨南大學。
- 林文蘭 (2018) 正義或污名:臺灣教育優惠政策的爭議分析。發表於2018年12月1日至2日「2018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臺灣社會學會、國立交通大學人社系、科技部共同主辦。新竹:交通大學。
- 林文蘭 (2016) 以「部落」之名:籌設原住民族部落學校的論辯。發表於2016年9月10日至11日「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6 年會」。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合辦。臺北:臺灣大學。
- 林文蘭 (2015) 從差異到主體:原住民教育體制的爭議與芻議。發表於2015年11月20日至21日「2015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臺灣社會學會、國立中山學社會學系、科技部共同主辦。高雄:中山大學。
- 林文蘭 (2014) 找「部落」、做文化:原住民部落學校的教育實踐和文化復振。發表於2014年12月6日至7日「2014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臺灣社會學會、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國科會共同主辦。新竹:清華大學。
- 林文蘭 (2013) 教育的政治:原住民教育體制的差異與爭議。發表於2013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2013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 」。臺灣社會學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國科會共同主辦。臺北:政治大學。
- 林文蘭 (2011) Maolah kako mimali:原住民打球的教育路徑汰選和分派。發表於2011年12月10至11日「2011年臺灣社會學年會」學術研討會。臺灣社會學會、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共同主辦。臺北:臺灣大學。
- Lin, Wen-lan (2011) Baseball Warriors: An Observation of the Disciplinary Trajectory of Indigenous Baseball Players in Taiwan. 2011.2.21.-22. 2nd IOS-IASA Joint Workshop of Young Sociologists. Jap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on Asia, Tokyo University.
- 林文蘭 (2011) 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發表於2011年1月8至9日「2011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文化研究學會與真理大學合辦。臺北:真理大學。
- 林文蘭 (2011) 打球文化:原住民用棒球寫日記的社會機制。發表於2011年1月8至9日「2011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文化研究學會與真理大學合辦。臺北:真理大學。
- Lin, Wen-lan (2010) Adolescent Soldiers: A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on the Sport Socialization of Indigenous Baseball Players in Taiwan. 2010.12.11.-13, 3rd Next-Generation Global Workshop. Japan: Kyoto University.
- 林文蘭 (2010) 原住民棒球夢的圓缺:打破/打出差異。發表於2010年12月4至5日「2010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學術研討會。臺灣社會學會、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共同主辦。臺北:輔仁大學。
- 林文蘭 (2010) Maolah kako mimali!原住民教育體制的評核、汰選與分派。發表於2010年10月2至3日「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2010年第三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處人類學門合辦。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 林文蘭 (2009) 棒打文化:紅土場上的原住民文化展演和運動儀式。發表於2009年12月2日「中研院民族所週三午餐演講」。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319會議室。
- 林文蘭 (2009) 紅土「工廠」:原住民成為棒球選手的勞動體制。發表於2009年11月28至29日「2009年台灣社會學年會」學術研討會。臺灣社會學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共同主辦。臺北: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 林文蘭 (2005) 通往台大之路:多元入學前後的比較。發表於2005年11月25至27日「華人世界近年教育改革的檢討」學術研討會。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共同主辦。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大樓二樓國際會議廳。(與薛承泰、王安智合著)
五、譯著
- Charles M. Judd, Eliot R. Smith, Louise H. Kidder著,黃銘淳譯,柯朝欽、林文蘭、曾凡慈校譯(2000)社會科學研究法:社會關係研究取向(上下冊)。台北:桂冠。
六、其他
- 2022 學習歷程檔案的批判與反思。翻轉教育。
- 2022 超過20%雙專長畢業!清大特殊選才培養「1+X」的能力。翻轉教育。(與彭心儀、林佩錡合著)
- 2021 來自左外野:臺灣運動社會學的議題與挑戰。臺灣社會學會通訊 93:10-16。
- 2021 感受人生百味:照護彼此和協力面對不確定性。巷仔口社會學。
- 2019 黑暗之光、風中哨音:一起走過廣袤之土。清華大學傑出導師獎專訪文集。
- 2018 從斷裂到「主體」:新時代臺灣教育場域的實踐與解放(下)。2018.03.31.(六) 獨立評論@天下。
- 2018 從多元到「特殊」:新時代臺灣教育場域的實踐與解放(上)。2018.03.30.(五) 獨立評論@天下。
- 2017 讓教育成為原住民的翅膀。2017.04.20.(四) 清交Pitupitju,換我們聽聽你們的故事03。
- 2015 開社會學之眼:做社會改革的支點與扳手。巷仔口社會學。
- 2013 紅土上的一顆種子。收錄於青春作伴綠苑春濃:高承恕教授榮退紀念文集,頁163-164。臺中:東亞社會與經濟研究中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 2012 當原住民「動」起來:原住民運動參與的趨勢和變遷。人類學視界10:19-23。
- 2011 機遇之路:社會學種子的孕育和發芽。臺灣社會學會通訊 72:45-48。
- 2010 當社會學家成為爐主之家。社會學的異想星空部落格。
- 2009 初探台灣的運動社會學。臺灣社會學會通訊 66:56-59。
- 2009 你是直昇機式教育者嗎?反思《慢的教育》。北縣教育 67:95-97。
- 2008 自由寫手的啟示:用心,就能改變。北縣教育 65:99-100。
- 2008 《野球孩子》的熱情與勇氣。臺灣原Young 29:58-63。
- 2008 願—紅葉綻放 ‧ 原夢起飛。臺灣原Young 27:64-67。
- 2008 原夢之球—紅葉40永不凋零。臺灣原Young 27:42-53。
- 2008 全民英檢與大家說母語的弔詭。師友 493:44-45。
- 2008 教育深化貧富與城鄉差距。師友 490:48-50。
- 2007 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北縣教育 60:85-87。
- 2007 族語認證作為升學優待的隱憂。北縣教育 59:93-99。
- 2007 台東之光:席捲日本的陽仲壽旋風。臺東青年 247:8-9。
- 2006 體育專業人才的搖籃。臺灣原Young 14:46-51。
- 2004 躍動的海洋民族:探索「鯨騎士」的文化與靈魂。臺灣原Young 4:45-48。
- 2001 性別平權教育—融入式教學法教案「性別角色與性別平等」。收錄於九十學年度臺東縣國民中學推行兩性平等教育成果彙編,43-46頁。臺東:新生國中。
七、社會評論
- 畢業季的「畢業計」?。2020.04.30.(四) 蘋果日報,A13版,蘋果論壇。
- 民進黨得不到原住民的心?。2020.01.13.(一) 蘋果日報,蘋果論壇。
- 別讓原住民成為「難民」。2018.07.31.(二) 蘋果日報,A15版,蘋果論壇。
- 冰島能,臺灣不能。2018.06.19.(二) 蘋果日報,A15版,蘋果論壇。
- 打造台灣運動島。2017.08.29.(二) 蘋果日報,A13版,蘋果論壇。
- Toward cohesive baseball policies. 2016.09.14.(Wed)Taipei Times, p.8, Editorials.
- 如何振興「偏鄉」學校。2016.09.04.(日) 蘋果日報,蘋果論壇。
- 蔡總統失去準頭的三支箭。2016.09.01.(四) 蘋果日報,A10版,蘋果論壇。
- 689的啟示:以彼此為鑑、以人民為念。2016.01.19.(二) 蘋果日報,蘋果論壇。
- 從金龍旗到黑豹旗。2015.10.12.(一) 自由時報,A13版,自由廣場。
- 打造3F的黑豹旗。2015.10.10.(六) 蘋果日報,A20版,蘋果論壇。
- 他走向人跡罕至之路(曹錦輝的棒球夢)。2015.07.11.(六) 蘋果日報,A19版,蘋果論壇。
- 莫讓風城變危城。2014.12.22.(一) 蘋果日報,A13版,蘋果論壇。
- 棒球教育的二元難題。 2009.12.29.(二) 中國時報,A14版,時論廣場。
- 棒打傳承?還原紅土現場實況。 2009.12.16.(三) 台灣立報,第8-9版,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平溪祈願天燈不危險。 2009.02.11.(三)中國時報,A12版,時論廣場。
- 狂飆106 。2008.10.05.(六) 自由時報,A15版,自由廣場。
- 搭不上「幸福經濟列車」的原住民。2008.04.01.(二) 更生日報,第6版,大家談。
- 雲門之火。 2008.02.14(四) 自由時報,A15版,自由廣場。
- 何處是都市原住民的家。2008.01.06.(日)中國時報,A15版,時論廣場。
- 國宅≠Lumah 。2008.01.01(二) 自由時報,A15版,自由廣場。
- 1968,紅葉旋風!2007.10.24.(三)刊載於「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時事評論。
- 好茶原住民等待下一個家。2007.09.22.(六)中國時報,A19版,時論廣場。
- 生命勇士:水蜜桃阿嬤。2007.07.17.(三)刊載於「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時事評論。
- 喂 這是愛心連線…。2007.07.06.(五)中國時報,A23版,時論廣場。
- 《愛是泳不止息》:一把打通生命關卡的鑰匙。2007.06.07.(四)刊載於「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時事評論。
- 法匠與Pinhaban:論司馬庫斯的「風倒櫸木事件」。2007.05.20.(日)自由時報,A15版,自由廣場。
- 把愛捐出去的台灣。2007.02.21.(三)刊載於「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時事評論。
- 實踐慢活的生命哲學。2006.11.13.(一)蘋果日報,A15版,蘋果論壇。
- 眾「生」平等?只拔尖不救溺的教育示範。2006.11.01.(三)刊載於「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時事評論。
- 陽仲壽旋風 吹向日本。2006.10.31.(二)中國時報浮世繪,E8版。
- 墾丁的天空on sale熱賣中?2006.09.06.(三)刊載於「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時事評論。
- 誰出賣墾丁的天空?2006.09.02.(六)中國時報,A19版,時論廣場。
- 一個都不能少:從「非行少年」蛻變成「飛行少年」。2006.08.15.(二)刊載於「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時事評論。
- 原住民加分35%不妥。2006.08.14.(一)自由時報,A15版,自由廣場。
- 長途列車應設抽菸室。2006.08.07.(一)自由時報,A15版,自由廣場。
- 超越藍綠 找回台灣新活力。2006.07.18.(二)蘋果日報,A15版,蘋果論壇。
- 堅毅不屈的運動修行者。2006.07.13.(四)刊載於「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時事評論。
- 牽手甜蜜分手難?─分手的藝術也是愛情必修。2006.07.05.(三)。刊載於「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時事評論。
- 金牌教練落難。2006.05.30.(二)自由時報,A15版,自由廣場。暢銷的資優班。2006.05.15.(一)自由時報,A15版,自由廣場。
- 囝仔一個不能少。2006.04.21.(五)自由時報,A19版,自由廣場。
- 公民與社會要怎麼考。2006.03.29.(三)蘋果日報,A14版,蘋果論壇。
- 奧運奪金 要先拉拔體育生。2005.07.17.(日)自由時報,第十五版,自由廣場。
- 還要流浪多久?2005.06.07.(二)中國時報,A15版,時論廣場。
- 重建都市原民的鄉愁。2005.05.25.(三)中國時報,A15版,時論廣場。
- 零處罰是智慧的管教?2005.03.18.(五)中國時報,A15版,時論廣場。
- 師生打對台不是壞事:談卑南文物爭議。2005.03.17.(四)自由時報,第十五版,自由廣場。
- 身分證不尊重原住民。2005.02.18.(五)蘋果日報,A18版,蘋果論壇。
- 當狩獵「原住民文化」成為市場商品。2005.01.04.(二)自由時報,第十五版,自由廣場。
- 風光背後的代價:當體育成為一種專業。2003.11.08.(六)中國時報,A15版,時論廣場。
八、專訪
-
旭日計畫的圓與缺:旭日生的機會與挑戰(清大人社院電子報481期)(2024/05/01)。(連結)
-
端傳媒:接受完整性平教育的一代:台灣大學生怎樣應對性騷擾?(2023/07/20)。(連結)
-
端傳媒:性平之夏:台灣反性騷擾30年後,為何學生又站了出來?(2023/07/18)。(連結)
-
清大第十五屆全校傑出導師獎專訪:「行勝於言、功不唐捐:用心去傾聽、用智慧去培力」(2023/06/27)。(連結)
-
國科會科技魅癮:運動,從來不只是運動;激賽後,我們看見什麼?(2022/09/08)。(連結)
-
國立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那可那可清華」:清大扶弱助學機制(2022/05/26)。(連結)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開講」:高教深耕就學協助機制(2022/03/29)。(連結)
-
清大第九屆全校傑出導師獎專訪:「黑暗之光、風中哨音:一起走過廣袤之土」(2017/09/28)。(連結)
計畫
計畫類型 | 執行時間 | 計畫名稱 |
---|---|---|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 2024年08月~2026年07月 | 翻身之路?臺灣高教扶弱助學的篩選過程、運作機制與畫界工作 計畫編號:NSTC 113-2410-H-007-052-MY2 |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 2023年09月~2026年08月 | 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共同主持人) 計畫編號:NSTC 112-2424-H-002-021-MY3 |
教育部計畫 | 2023年03月~2025年02月 | 作伙學:「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22年08月~2024年07月 |
高教自主學習探索者:以「特殊選才沙盒」發展大一學習經驗轉銜機制(共同主持人)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21年08月~2022年07月 | 多元與包容:大學場域「創新入學管道」選才與育才的四層次評估(共同主持人) 計畫編號:MOST 110-2410-H-007-050 |
中央研究院獎勵國內學人訪問研究專題計畫 |
2021年08月~2022年06月 | 以正義之名?高教特殊選才「拔尖/扶弱」的運作機制和畫界工作 |
教育部計畫 | 2021年03月~2022年12月 | 作伙學:「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協同主持人)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19年08月~2022年07月 | 重返主體:原住民族教育體制的變遷與實踐 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007-100-MY2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18年08月~2019年07月 | 正義或污名:臺灣教育優惠政策的形構、變遷與爭議 計畫編號:MOST 107-2410-H-007-040 |
科技部專書寫作計畫 | 2016年08月~2018年07月 | 《原夢之球:原住民打棒球的社會機制和效應》專書寫作計畫 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007-039-MY2 |
科技部新進人員研究計畫 | 2014年09月~2016年08月 | 教育的政治:原住民教育體制的差異、爭議與效應 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007-080-MY2 |
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計畫 | 2010年07月~2011年07月 | 棒球部落的誕生:地域性、社群凝聚和族群想像 |
國科會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 | 2007年08月~2008年07月 | 製造差異:原住民教育體制形構的社會階層化效應 計畫編號:NSC 96-2420-H-002-022-DR |
服務
校內服務
- 清華大學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兼任主席
- 清華大學旭日學生總導師
- 清華大學扶助弱勢就學及輔導推行委員會委員
- 清華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諮詢委員
- 清華大學學生輔導工作暨學生自我傷害預防委員會委員
- 清華大學全校傑出教學獎評選委員
- 清華大學全校傑出導師獎評選委員
- 清華大學全校校務會議委員
- 清華大學校務發展委員會委員
- 清華大學全校課程委員
- 清華大學全校導師工作委員會委員
- 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聘審委員
- 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旭日計畫招生委員、第二軌導師
- 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拾穗計畫遴選委員、學者專家、招生委員、第二軌導師
- 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實驗教育方案學習審議小組委員、諮詢導師、主責教師
- 清華大學客製化學習指導委員會委員
- 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育實習指導教授
- 清華大學世界南島暨原住民族跨領域學分學程委員
- 清華大學世界南島暨原住民族中心執行委員
- 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成員
- 清華大學人社院性別與社會研究中心成員
- 清華大學人社院招生委員、課程委員、導師代表
- 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招生委員、導師、社會學專業學程諮詢導師
- 清華大學人社營講師
- 清華大學臺灣社會學會社會調查師承辦人
-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課程委員會召集人、教評委員、招生委員、導師
校外服務
- 新竹市政府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
- 新竹市政府性別主流化人才資料庫專家學者
- 新竹市政府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性別事件處理專家諮詢顧問
-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人才庫
- 教育部北二區性別平等教育工作推展中心工作小組委員
- 教育部高中教師「探究與實作」工作坊講師
- 教育部高中生人社基礎人才培育計畫專題講師
- 國科會高中生人社營講師
- 各高中「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自主學習」、「研究實作」課程講師
- 臺灣大學社會營講師
- 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位學程專題指導教授
- 政治大學運動產業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籌備處支援師資
- 原民會「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評鑑委員
- 原民會「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計畫」評鑑委員
- 原民會「建置智慧部落計畫」訪視委員
- 文化部「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輔導暨評鑑委員
- 文化部「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審查委員
- 「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評鑑委員
- 教育部「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評鑑委員
- 《運動文化研究》領域編輯委員兼特刊主編
- 臺灣運動社會學會理事
- 臺灣社會學會理事
-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與整合型計畫審查委員:社會學門、教育學門、體育學門、人類學與族群研究學門
- 國科會大專生計畫和創作獎審查委員
- 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領航計畫審查委員
- 國科會TOP Grants審查委員
-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審查委員
- 各項學會論文獎審查委員
- 各項學術期刊審查委員
- 各大學新聘及升等審查委員、碩博士論文口試委員
指導
博士論文
- 廖瑞華 (2023) 照顧失能老人的家庭協力:交織觀點的分析。(與周碧娥老師聯合指導)
〔2023年第一屆家庭照顧者博碩士論文獎博士論文組佳作〕
碩士論文
- 吳青軒 (2024) 從優勢階級到跨國菁英:臺灣國際私校學生的菁英地位再生產。
- 張芸瑄 (2024) 運動幼苗的守護神:臺灣校園運動防護員的跨域專業實作。
- 林湘芸 (2024) 熱忱幻夢:影視從業者的勞動處境與調適策略。
- 游家權 (2024) 活在污名籠罩下:障礙街賣者的生命歷程、勞動過程與團體生活。
〔2024年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
〔2024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碩士論文佳作獎〕
〔2024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碩士論文獎〕
〔2024年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碩士論文獎〕 - 謝易伶 (2022) 在專業與勞動之間:醫院受僱醫師適用《勞基法》的勞權之路。
- 黃芳俞 (2020) 面具人生:補教老師的教學實作。
- 鄭芮欣 (2020) 照顧倫理的轉變:照顧管理如何影響家庭照顧者的實作與能動性。
〔2023年第一屆家庭照顧者博碩士論文獎碩士論文組優選〕 - 張 翊 (2020) 成為彩虹媽媽:彩虹愛家志工的社群性、理想親子關係與實踐。
- 賴瑩珊 (2020) 學習的艱難?–偏鄉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文化與課後輔導。
- 劉宇庭 (2018) 回應產檢異常:臺灣孕婦的行動策略與終止懷孕的「選擇」。(與施麗雯老師聯合指導)
- 陳亮言 (2017) 眾「身」起舞:臺灣舞蹈藝術工作者的生成與結構。
- 許家瑜 (2017) 咖啡館之島:台灣獨立咖啡館的夢想、工作與文化。
- 梁元安 (2017) 「我是H」:穿越在多重治理網絡間的行動和枷鎖。
- 盧敬文 (2016) 牡丹鄉衛生所醫護人員的工作世界。(與劉紹華老師聯合指導)
〔2017年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碩士論文獎〕
〔2016年臺灣社會研究學會「批判與實踐」博碩士論文獎碩士論文佳作獎〕 - 王安琪 (2015) 從處理問題到防治風險:輔導體制的風險治理、助人專業與情緒勞動。
〔2016年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優秀碩士論文獎〕 - 簡惠茹 (2014) 幼有所托?機構式幼兒照顧工作的商品化和運作邏輯。
〔2016年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 -
謝嘉心 (2014) 做師傅就好:港都黑手師傅的生命、工作與社會流動。
〔2015年臺灣科技與社會學會碩士論文優秀獎〕
〔2014年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
〔2014年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
學士論文與專題
- 邱立穎 (2021) 高中甲組排球選手的訓練模式、運動傷害與改革芻議。(陽明交大百川學士學位學程專題論文,與安勤之老師聯合指導)
- 林芳如 (2021) 後期中等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的升學處境與支持體系之探討。(清大實驗教育方案學士班畢業專題論文,與謝小芩老師聯合指導)
- 劉思妤 (2019) 從斷裂到接合,從素描到深描:藝術與社會學的跨域實作。 (議題導向式學習計畫和創作個展《斷裂與接合:蟲洞》)
- 周冠妤 (2018) 生涯規劃教育遊戲《人生大亂鬥》:紀錄與反思。
- 吳盈儒 (2016) 臺灣賽鴿的媒體再現、社會污名和競技文化。
國科會大專生論文
- 鄭羽芳 (2024) 在心中放一座家鄉的大武山——從「大屏共讀」分析南方青年的在地實踐與認同。
〔2024年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創作獎〕 - 張天馨 (2023) 葬者,藏邪?——殯葬勞動中女性勞動者的工作文化。
- 黃靖雯 (2022) 走進莫比烏斯環:台灣大專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下的學生困境與生存之道。
- 蔡恩亞 (2020) 隱形跑車生活:新竹白牌車司機的勞動文化。
- 周昱君 (2018) 新竹青年的在地實踐與地方認同。
- 李富生 (2016) 往生送死的服務員:禮儀師的身體勞動、組織網絡和宗教實踐。
- 劉佳琪 (2014) 果嶺上的女工:高爾夫球桿弟的勞動體制、工作世界與性別實踐。
- 黃亞晴 (2014) 揹學貸、扛生計?–「學貸族」的工/讀經驗、性別差異和學習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