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副教授
主聘單位:社會學研究所
合聘單位:人社院學士班 、運動科學系
聯絡方式:03-5162224
Email:wenlan@mx.nthu.edu.tw
研究領域:弱勢者處境、社會不平等、教育社會學、勞動研究、族群研究、性別研究、運動研究
偶然或必然:一條機遇之路
踏上社會學的旅程,對我來說毋寧是一條機遇之路。一直認為,自己何其有幸,在聯考路徑的轉轍中,有機會濡沐在當年大度山的自由人文學風。大度山上各種學識典範的身教,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師長們傳授專業知識之外,更樂於欣賞、讚美和提攜同儕,樹立了一種兼具批判、對話與包容的「老東海」典範。我深切自許學術研究能蘊含在地化的滋味,乃是在大度山上就埋下的種子。挖掘社會分工背後的歷史積澱、社會土壤和發展關鍵,是我踏上社會學之路的持續關懷。在大學階段,我也追隨師長的步伐從事潭子加工出口區和南屯地區的相關研究。
我的研究旨趣是回答「社會不平等如何展現、存續和解決」這個大哉問。欲回答之,無法忽視現代國家、資本主義、家庭和教育體制所扮演的角色。在椰林受教的十年期間,碩士階段我嘗試從經濟行動的文化解釋觀點來回答這項提問,完成了《生命商品化的社會基礎和運作機制:以戰後臺灣人身保險業為例》的研究,從壽險公司、推銷員和保戶這三種擔綱者的辯證互動,釐清壽險在台灣社會發展背後所鑲嵌的社會文化脈絡及產生的社會效應。碩班畢業後,因緣際會到台東教書三年的歲月,學習用社會學視野去關照後山的種種教育處境,成為我關鍵的「社會實習與田野」。這份偶然的際遇,令我體驗到文化震撼,用社會學視野去關照原住民的教育問題和當代處境成為我的心之所繫。社會學的訓練讓我「融」入其中,卻又有所區「隔」,成為一位置身局內的局外人,然而,如何在傾聽和理解的同時,鍛鍊實踐和改變的能量,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在博士班階段,我同時擔任原住民基層教育工作者,曾經籌劃原住民青年「打造美麗新故鄉」成長營、辦理台東地區中學生與台東大學的性別成長團體、執行台東地區高中職社區化合作專案、推動台東社區民眾第二專長教育班,進一步反思如何建立社區和學校之間的學習機制。
自博班起,我長期關注原住民教育和文化議題,累積許多學校田野經驗和部落文化觀察,針對台灣原住民教育體制有著從鉅觀到微觀層次的整體理解,並持續參與和觀察原住民教育實務和文化復振活動。我的博士論文《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探問:「為什麼原住民會去追求職棒球員這種看似光鮮實則短暫的工作」,反思原住民遭逢社會變遷下的就業圖像和生活世界,背後所根植的歷史脈絡和社會起源為何,所立基的教育分流軌道是何種圖像,所衍生的社會效應又是什麼。我的博士論文不僅是掌握台灣社會階層化特質的其中一把鑰匙,同時關照代內流動和代間流動的觀點,亦拓展出族群集體流動的分析視野。其中所論證的不僅是社會分工秩序如何可能的樣態,更揭示出教育體制如何扮演「差異複製」的角色,同時蘊含「形式流動」的「實質複製」效果。最後我的博士論文更指出立基於公平競爭原則,原住民透過打球追求機會有限的圓夢果實,以「打破」社會生存機會的不平等。但卻藉由手中的機會之球,在競逐翻身階梯的過程中,「打出」一種甘願化的社會分工和族群化差異,繁衍了社會結構的族群階序分布。
針對「社會不平等如何展現、存續和解決」這項核心提問,我除了在教學、研究和實踐三個層次,落實對於弱勢者處境的關切。我也從教育場域、性別場域、運動場域出發,持續關注族群、階級、性別、世代、多元權力階序所展現的交織性議題,進而探問「主體如何存在」的根本課題。我認為社會學是一門相當吸引人的生活觀點和知識體系。社會學專業的所思所學,除了解釋社會現象的起源、線索與脈絡,更關注如何改革現況及創造出更公平正義和幸福良善的社會。我始終認為學術研究不是一種專長,而是一種態度,貢獻社會更美好的未來。了解過去,解釋現在,擘劃未來,是一條打造社會學研究的生產鏈,更是我身為一位社會學者從事學術志業的允諾和實踐。
※其餘請參考:林文蘭(2011)機遇之路:社會學種子的孕育和發芽。臺灣社會學會通訊 72:45-48。
一、期刊論文
二、專書論文
三、學位論文
四、研討會論文
五、譯著
六、其他
七、社會評論
八、專訪
旭日計畫的圓與缺:旭日生的機會與挑戰(清大人社院電子報481期)(2024/05/01)。(連結)
端傳媒:接受完整性平教育的一代:台灣大學生怎樣應對性騷擾?(2023/07/20)。(連結)
端傳媒:性平之夏:台灣反性騷擾30年後,為何學生又站了出來?(2023/07/18)。(連結)
清大第十五屆全校傑出導師獎專訪:「行勝於言、功不唐捐:用心去傾聽、用智慧去培力」(2023/06/27)。(連結)
國科會科技魅癮:運動,從來不只是運動;激賽後,我們看見什麼?(2022/09/08)。(連結)
國立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那可那可清華」:清大扶弱助學機制(2022/05/26)。(連結)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開講」:高教深耕就學協助機制(2022/03/29)。(連結)
清大第九屆全校傑出導師獎專訪:「黑暗之光、風中哨音:一起走過廣袤之土」(2017/09/28)。(連結)
博士論文
碩士論文
謝嘉心 (2014) 做師傅就好:港都黑手師傅的生命、工作與社會流動。
〔2015年臺灣科技與社會學會碩士論文優秀獎〕
〔2014年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
〔2014年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
學士論文與專題
國科會大專生論文
計畫類型 | 執行時間 | 計畫名稱 |
---|---|---|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 2024年08月~2026年07月 | 翻身之路?臺灣高教扶弱助學的篩選過程、運作機制與畫界工作 計畫編號:NSTC 113-2410-H-007-052-MY2 |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 2023年09月~2026年08月 | 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共同主持人) 計畫編號:NSTC 112-2424-H-002-021-MY3 |
教育部計畫 | 2023年03月~2025年02月 | 作伙學:「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22年08月~2024年07月 |
高教自主學習探索者:以「特殊選才沙盒」發展大一學習經驗轉銜機制(共同主持人)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21年08月~2022年07月 | 多元與包容:大學場域「創新入學管道」選才與育才的四層次評估(共同主持人) 計畫編號:MOST 110-2410-H-007-050 |
中央研究院獎勵國內學人訪問研究專題計畫 |
2021年08月~2022年06月 | 以正義之名?高教特殊選才「拔尖/扶弱」的運作機制和畫界工作 |
教育部計畫 | 2021年03月~2022年12月 | 作伙學:「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協同主持人)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19年08月~2022年07月 | 重返主體:原住民族教育體制的變遷與實踐 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007-100-MY2 |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18年08月~2019年07月 | 正義或污名:臺灣教育優惠政策的形構、變遷與爭議 計畫編號:MOST 107-2410-H-007-040 |
科技部專書寫作計畫 | 2016年08月~2018年07月 | 《原夢之球:原住民打棒球的社會機制和效應》專書寫作計畫 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007-039-MY2 |
科技部新進人員研究計畫 | 2014年09月~2016年08月 | 教育的政治:原住民教育體制的差異、爭議與效應 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007-080-MY2 |
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計畫 | 2010年07月~2011年07月 | 棒球部落的誕生:地域性、社群凝聚和族群想像 |
國科會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 | 2007年08月~2008年07月 | 製造差異:原住民教育體制形構的社會階層化效應 計畫編號:NSC 96-2420-H-002-022-DR |
校內服務
校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