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大社會所logo

中國研究學程(乙組)歷年碩士畢業論文

姓名 畢業年度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鄭延偉 110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國家-社會」關係—以中國互聯網抗擊新冠疫情行動為例 陳明祺
郭庭瑄 110 購買治理:中國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工作圖像 古明君
顧存安 109 面對國家與資本的創意掙扎:以台灣年輕電影工作者西進中國為例 陳志柔
簡維江 109 疫情資訊的網路傳播,台灣與中國大陸在COVID-19疫情初期的比較研究 林宗弘
歐世安 109 「看見一個人」:藝術實踐在中國的困境與實作 古明君
趙楊眉 109 「淘寶村」:電子商務對鄉村社會重構的影響 陳瑞樺
陳曉野 109 拜拜的傳承: 潮汕女性的民間信仰實踐 古明君
勵嘉道 108 大媽們的冰與火之歌:廣場舞與中國公民社會 林祐聖
葉音秀 108 當代上海白領年輕男女的商業相親故事 沈秀華
黃婉嫣 108 艱難中的信仰:以北京兩間家庭教會中的大學生為例 陳明祺
黃仲璿 108 孵化器與抱團創業:以寧波盛世方舟孵化器為例 鄭志鵬
陳筱婷 108 西進中國高校:臺籍學術工作者的跨國遷移與考量 沈秀華
陳信佑 108 中國軍火貿易的實證分析(1992-2018) 林宗弘
陳予脩 108 橋接:中國天主教上海教區的宗教自主性及文化/宗教實做 古明君
徐光成 108 順者昌、逆者亡?臺商的兩岸政策表態 林宗弘
施懿倫 108 從協調到衝突:香港政治運動的原型與變異 吳介民
林冠嘉 108 西進之路:台生赴中的誘因機制及制度框架 陳志柔
林士豪 108 民主轉型、公民社會和貧富差距 林宗弘
李淇 108 貌合神離、各取所需:兩岸交流中的惠台生產鏈 陳志柔
王騰億 108 文明大國的社會治理: 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的日常實踐 陳志柔
王偉儒 108 殘酷的命運、不同的遭遇:中國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分歧之歷史制度研究 陳明祺
吳孟穎 108 動物也要民主:制度觀點下的中國動物保護發展 林宗弘
陳鶴文 107 當代中國朝鮮族在中韓遷移過程中的認同形構 沈秀華
許峰銘 107 “我嚟自香港,並非中國”:以自由民族主義解釋“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崛起 (2013-2018) 林宗弘
周盈秀 107 戲劇作為女權運動的倡議方式:以中國性別組織為例(2012-2018) 沈秀華/徐斯儉
盧映宇 107 「培、育」台商競爭力: 以中國四川省一間台資幼兒園為例 鄭志鵬
呂昀濃 107 女權拉拉?中國青年女權行動派動員結構與性別論述 沈秀華
林柏廷 107 疾風知勁草:中國環境NGO的在地韌性 徐斯儉、林宗弘
黃英傑 107 中國基層人大代表選舉、組織制度的邏輯與變遷: 以獨立參選人及代表為例,1980-2018年 徐斯儉、林宗弘
林婉菁 106 台海兩岸產業創新政策比較,2015-2016 陳志柔
李虎門 106 爸媽囧很大:兩岸家庭子女國籍選擇 沈秀華
蔡睿洋 106 新疆的中國夢:反抗、鎮壓、區隔的一再循環 陳志柔
陳虹如 106 「第三種人」的假象與現實:以北京女博士(生)的婚戀與工作為例 沈秀華
黃彥慈 106 公益市場化:從北京草根NGOs的產業轉型探討社會治理政策的轉變 陳明祺
沈朋達 106 由發展來宰制: 廣東省NGO治理的政治邏輯(2011~2016) 徐斯儉
林佳樺 106 青年、治理、影像生產:兩個中國NGO組織及其青年參與者的個案分析 古明君
陳品儒 106 中國模具產業轉型研究-以HF模具廠商為例 陳明祺
宋正馨 106 形式婚姻:中國同性戀社群的另類成家 沈秀華
吳家裕 106 民眾對外來移民態度的跨國比較:國家與階級的影響 陳志柔
白宜儒 106 共和國生產者的晚年—中國老年經濟安全保障階層化 林宗弘
許令儒 105 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為何不成功?以北京市社區為例 徐斯儉
杜嘉佳 105 中國家務勞動者的勞動處境與行動策略 陳明祺
吳享峻 105 社會關係的差異再鑲嵌: 一個中國台商跨省遷移初探 鄭志鵬
張道琪 105 「租」在北京: 北京常住外來人口的居住型態與階級分化 林宗弘
陳瑩 105 國家欠我、社會傷我:當代中國失獨父母的社會排除、群體形成及抗爭過程 陳志柔
戴達衛 105 在德國再製中國:孔子學院在德國中學的制度化 陳志柔
王舜薇 104 碎裂威權下的多元治理與公民參與:中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與NGO回應 林宗弘
鍾寧 104 中國農村非政府組織的形成— 以黃河鄉村社區為例 徐斯儉
邱耀弘 104 在黨管與市場夾縫中的中國報業:以南方都市報為例 陳明祺
戴慧瑀 104 中國城市養老制度的福利階層化 林宗弘
李宜貞 104 層層疊疊的少數處境: 在中國女台幹的工作與生活 沈秀華
林語桐 104 中國大陸城市初級中學教育的戶籍不平等:四川省成都市本地子女與農民工子女之比較研究 林宗弘
林群芳 104 北京四合院的旅遊商品化與文化再現 古明君
鍾函靜 104 中國城市小區業委會自管和委託管理之比較 徐斯儉
鄭培宏 104 中國底層農民工的苦難: 塵肺病的無助、自助與他助 陳志柔
林怡君 103 都是「人」的問題:台商餐飲業在中國的人力資源策略 陳志柔
曾虹文 103 中國錢荒在溫州:從分散式威權看民營企業融資難 徐斯儉、陶儀芬
羅兆匡 103 中國工人集體抗爭的機會與侷限:基層政府與草根組織的影響 陳志柔
王柏期 103 重訪台商生產協力網絡:以珠三角一家台資電子廠為例 鄭志鵬
高國皓 103 「做中國人」?對台幹任職於一間中國國營企業的制度化過程研究 鄭志鵬
陳奕伶 103 內陸居大不易:中國大陸台資廠勞動制度的重整 陳志柔
黃仲瑤 103 中國職業中專的制度多元性:以成都民辦學校與重慶合辦學校為例 林宗弘
李易遠 102 中國金融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觀察:政權運作邏輯 徐斯儉
林汝羽 102 西藏流亡學校中難民化的國族身分建構 沈秀華
蔡俞姍 102 兩岸旅行業在陸客來台上的合作動態與機制 古明君
陳宥任 102 中國大陸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邏輯(1997-2012):「國家─社會」關係理論的視角 徐斯儉、陳至潔
林群穎 102 跨國分偶家庭之親子關係: 以台商台幹家庭為例 沈秀華
范道瑛 102 四川災後重建下的國家、農民與土地商品化 林宗弘
羅傑茗 102 中國改革開放後適齡未婚現象探討 林宗弘
翁紹桓 101 生根或疏離:上海年輕台幹的日常生活與交際生活 陳明祺
潘韋岑 101 集體的持續或消解:中國農村的城市化之路 陳志柔
林千翔 101 勞動政策與生產體制的制度鑲嵌:浙江省X鎮與P鎮推動「行業工資集體協商」政策的比較 徐斯儉
潘信瑋 101 中國配偶在台灣:政治認同探討 沈秀華、徐斯儉
周祐羽 101 公共的親密空間:當代北京咖啡館研究 陳瑞樺
孔俐蓁 101 有限資源、量力而為:高科技台商在中國大陸的選才與留才 陳志柔
許容榕 100 假OBM、真OEM?中國山寨機的品牌之路 陳明祺
朱胤慈 100 失語的傷痛:中國東莞農民工的健康與醫療 吳介民
柴仲安 100 中國公民社會的企業家新同盟:以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為例 徐斯儉、陳明祺
蘇芳禾 100 中國歷史景點開發的壟斷與商品化:以陝西省曲江集團為例 古明君
詹豐榮 99 為何台商留用台幹-以一家貿易商為例 陳明祺
邱莞仁 99 遊戲規則的變與不變:台商在中國的勞動管理與勞動爭議 陳志柔
陳慧萍 98 潮起潮落:珠三角外資鞋廠的案例分析(1988~2008) 陳志柔
鄭惠元 98 從禮佛到拜錢:中國治藏政策的邏輯及其對西藏社會的影響 吳介民
歐子綺 98 樂村:北京五環外一個農民工聚居區的生活、工作與治理 吳介民
陶孟仟 98 台灣移民在中國的子女教養和學校選擇 陳志柔
謝銘元 98 中國基層選舉制度變遷邏輯 徐斯儉
李悅晉 98 中國大陸台商的企業接班:社會資本的維繫與拓展 陳志柔
江雨潔 97 轉型時期中國草根組織的發展:行動策略與網絡關係 陳明祺
王善嬿 97 上海新女兒:從家庭面向分析獨生女兒的性別經驗 周碧娥、范雲
潘維庭 97 中國城市社區的「業主維權」:成因與發展 徐斯儉
黃郁芩 97 中國台商製造業台幹的勞動體制及其後果 陳志柔
劉嫈楓 97 中國藍印戶籍制度的起源與變遷:移工、國家與市場 吳介民
何秀玲 97 台灣高科技產業如何因應兩岸人力資源之差異--- 一個IC設計公司的案例研究 陳志柔
劉仕傑 97 廣東省台資企業的關務研究 陳明祺
李尚林 97 從自力救濟到商業經營:北京打工子弟學校的誕生和發展 吳介民
陶逸駿 97 轉型經濟下的產權耗損──中國農村徵地協商案例研究 劉瑞華
龔南蕙 96 當專業主義遇到侍從主義:當代中國市場經濟下的外國律師業 陳志柔
張育寧 96 經濟全球化與國內政治—中國固定匯率政策的國內分配性效果分析 陶儀芬、吳泉源
陳毓婷 96 當代中國媒體專業主義興起的制度分析:以「冰點」週刊為案例 陳志柔
邱銘哲 96 國家政策執行的地方政治經濟學:昆山和溫州執行養老保險政策的比較 吳介民
張貴閔 96 國家、移民、身體:中國城市外來人口生育政治 吳介民
彭昉 96 宿舍,食堂,工作現場珠:三角工人的日常生活與生產政治 吳介民
劉小璐 95 大陸台商的融資障礙 劉瑞華、吳介民、陳介玄
周凱音 95 中國台商工廠「打工妹」的身分認同與生產政治 陳明祺
韓鈴 95 中國新興婦女組織運動:運動者性別意識啟蒙經驗與組織策略 范雲、吳介民
吳孟潔 95 漂洋過海的生活:台商女性配偶的遷移與轉變 吳介民
宋曉薇 95 企業/公民身分之名與實:台資企業、地方政府與當地社區互動關係 吳介民
雷盈 95 經濟回報或社會回報?制度轉型下的上海學童補習消費 陳志柔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