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大社會所logo

姚人多

姚人多

職稱:副教授

主聘單位:社會學研究所
合聘單位:人社院學士班 
聯絡方式:03-5715131 ext.34523
Email: jtyao@mx.nthu.edu.tw
授課領域:台灣社會發展史、政治社會學、歷史社會學


學歷

  •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1993
  • 英國University of Essex社會學碩士1995
  • 英國University of Essex社會學博士2002

學術著作

期刊論文

  • 1997.‘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 in Taiwan’Sightlines, Issue 1, University of Essex, pp.14-28.
  • 2000.<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一個批判性的導讀(上)>,《當代》第150期,頁126-133。
  • 2000.<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一個批判性的導讀(下)>,《當代》第151期,頁108-133。
  • 2001.<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二期,頁119-182。
  • 2002.<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當代》,第 175期,頁70-95。
  • (書評),2002,評Doctors within Border: Profession, Ethnicity, and Modernity in Colonial Taiwan. 《台灣社會學》,第四期,頁252-257
  • 2003,〈傅柯、殖民主義、後殖民文化研究〉,《台灣社會學》,第六期,頁223-266。( 附檔 1)
  • 2005〈說真話的問題化:《傅柯說真話評析》〉當代 209:94-117
  • 2005,〈回首新身體的舊時路:評《亞細亞的新身體》〉,台灣社會學,第九期,頁205-213。
  • 2006 〈「文學的輪子是向前跑」:日據時代新舊文學論戰中的非文學「化身」〉,收錄於《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編印,國家台灣文學館。頁117-150。
  • 2006 “The Japanese Colonial State and Its Form of Knowledge” in Liao Ping Hui & Wang Der-Wei (eds.)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History, Culture, Memory. New York: Co;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37-61

學位論文

  • 博士論文:Governing the Colonised: Governmentality in the Japanese Colonisation of Taiwan, 1895-1945. University of Essex.

研討會論文

  • 2001.‘Discipline is the Best Medicin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lague Elimination and Colonial Governmentality in India and Taiwan’,論文發表於the 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eattle, June 2001
  • 2002,〈傅柯與殖民主義:從殖民論述邁向殖民治理性〉,發表於2002年台灣文化研究年會,東海大學。
  • 2003,“The Right Way to Govern the Colonised: Governmentality and Colonial Police in Taiwan”, 論文發表於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2004,〈假如沒有三段警備制:日據時代警察制度的另類歷史社會學考察〉,論文發表於2004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新竹,清華大學
  • 2005 〈文學的輪子是向前跑:日據時代新舊文學論戰的非文學化身〉,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研討會,台南:國家文學館

校外榮譽

  • 1998 台灣文學獎
  • 1994 聯合報文學獎

學術傳記

        我的學術生命開始於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台灣人到底是什麼?為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著手研究日治時代的殖民統治。我這樣的做法其實反映了我長久以來一直持守的信念:個人是什麼其實很大的程度是取決於運作在他身上的權力是什麼。我的博士論文企圖回答日本殖民權力的本質以及實際統治的方式。我把這樣子的研究定位為政治社會學上的治理性(governmentality)研究,它企圖把所有有關治理的問題分成兩大部分來討論:政治理性與統治技藝。我在論文中處理了四個面向的殖民統治:知識、衛生、警察與保甲。透過這樣的闡述,我企圖解構並深化一般人對殖民統治的理解,以及,更重要的,台灣人在殖民時代到底是什麼。

        日治時代的研究讓我一腳踏入了歷史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中。在台灣的社會學圈子裡,歷史社會學絕對算是邊緣中的邊緣。不過,我從來沒有後悔。我一向很反對台灣社會學界普遍把「歷史」當成一個工具或是背景常識的做法,所以,我必須透過我的研究來「宣示」歷史本身可以作為社會學的「目的」而不是一項「工具」。這幾年來我透過兩種方法來進行我的「宣示」。第一,我讓我的研究帶有強烈的理論企圖,換句話說,我總想透過歷史的鋪陳來檢討一些社會學上的概念。我認為這樣子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作為一個歷史社會學家,我的目的不只是告訴別人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事,我責無旁貸地必須給予這些發生過的事一個明確的社會學定位。比如說,日本殖民權力的本質是什麼?這樣子的一個權力其目的是什麼?有一段時間我對日治時代的台灣文學投入了一些關注,我選擇的對象是始於1920年代的新舊文學論戰。我的研究清楚地告訴世人,這場文學上的論戰其實文學的意味相當稀薄,當時的人們所爭論的東西其實是文學與社會的關係。就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不管是新文學或是舊文學,他們的立場遠比大家所想像中的來得一致。用我自己的觀察來說的話,這些南轅北轍水火不容的兩派人其實是在同一個「論述形構」中展開對話:它是一場茶壺裡的風暴。

        第二,我總是試圖顛覆一些歷史學上的「共識」。比如說,我現在的國科會計畫所做的是「假如沒有後藤新平?」。後藤新平這個人真的如史學界公認的那樣這麼重要嗎?他真的開啟了日治時代殖民統治的新頁嗎?到目前為止,我尚無明確的答案,然而,我堅信像這樣的論點必須透過社會學知識的檢驗。換句話說,把後藤新平的到來視為日本殖民統治上的轉捩點(turning point)是很可疑的,我的研究就是想證明,是當時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環境造就了後藤新平這個人,而不是反過來。

        除了日治時代的研究之外,我也對戰後的台灣社會有著高度的關懷。比如說,我探討了日治時代的統治技藝之一的保甲制度到了國民黨時代的承襲與轉化。這個研究的目的跟我的博士論文相似,我始終在回答一個很根本的政治社會學的問題:如何統治。只不過,這一次研究的對象從日本殖民政府變成國民黨外來政權。

        除了上述這些歷史與政治社會學研究之外,我對社會學理論也有著高度的興趣。從我念研究所以來,我一直對Michel Foucault的著作有著高度的興趣,我也曾寫過幾篇專門介紹他思想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