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謝國雄老師《田野理路與社會學之道》 演講側記與側錄影片

【2023清華社會學系列講座|文字側記】

田野理路與社會學之道

講座時間:2023年5月9日 14:20~17:20
講座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C310會議室
演講者:謝國雄老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人:古明君老師(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陳瑞樺老師(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撰稿人:張芸瑄(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本學期社會學方法論的課程辦理四場「2023清華社會學」系列講座,希望藉由講者的經驗分享,讓同學們結合方法論與實作,獲得更紮實的訓練。第一場講座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的謝國雄老師,老師強調今日分享的重點「不在於我的學術生涯,而是我走到這個位置看到了什麼」,這即為本次演講的主軸:田野理路。

何謂田野理路?田野理路能帶給我們什麼?

  謝國雄老師一開始便讓大家思考兩個問題:研究方法能引領我們到何處?社會學研究想要達到的目標為何?國雄老師提出「田野理路」一詞作為回答,田野理路為某個特定場域的社會秩序,不僅能運用在制度設計,亦能探究制度如何運作,該制度會帶來何種社會互動與秩序。此外,田野理路也適用於量化研究,以陳婉琪老師〈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之研究為例,該研究發現:過往人們認為不夠客觀、公正的二階書審與面試,其實可能成為家庭資源匱乏學生的翻身管道;而看似公平的考試制度,卻會形塑出優勢與弱勢家庭學生之間入學機會的落差。國雄老師指出,該研究一方面讓我們看到與常識相異的結果,體現社會學「與常識保持距離」之精神,另一方面透過變項之間的關係勾勒社會現象,展現出「多元入學制度如何影響經濟弱勢學生入學機會」之理路。

  接著,謝國雄老師請大家分享各自研究計畫的田野理路,帶領同學們梳理研究當中的田野與理路為何,至於捕捉田野理路的方法,是要先從諸多現象中探問最困惑你的謎題為何,當研究是基於自身的困惑去發想,所提出的田野理路才能深刻。同時,研究者可以帶著這個謎題去閱讀文獻,試圖將他人的研究作為踏腳石,抑或踩在學術前輩的肩膀上往前走,藉由文獻回顧的掌握汲取養分,並試圖超越,方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研究。

田野理路的運作邏輯

  捕捉好田野理路後,便要思考如何運用之,國雄老師提出三種詮釋方法:變項間的關係、報導人的意義世界,以及歷史過程。老師分別以《資本論》、《鉅變》與《純勞動》為例,引領大家思考前述著作使用到哪些田野理路,且當中的運作邏輯為何。

1.《資本論》

  Karl Marx於《資本論》一書探究資本的前生、今生與來世,該書用三個層次拆解研究謎題:首先,作者描繪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作規律;再者,他勾勒出資本主義的生產與交換關係;最終進一步剖析生產與交換關係為剩餘價值的創造、佔用、掩蓋與積累。國雄老師指出《資本論》的突破關鍵在於重新概念化:作者除了將古典經濟學家認知的地租、利潤、利息等重新詮釋為剩餘價值,也將生產資料重新概念化為不變資本,將勞動力重新概念化為可變資本,這一分析工具不僅能建構出獨樹一幟的田野理路,亦能為我們研究帶來突破。此外,國雄老師提醒我們要留意田野理路中隱身、變身和現身的可能性,像《資本論》揭示出社會生活的多層次實在,其中商品拜物教與工資形式的掩蓋,即反映出隱身與變身的機制,後續英國工作日的鬥爭、分工日的演變、產業後備軍的產生、貧富差距兩極化之論述則加以驗證,讓剩餘價值得以現身。

2.《鉅變》

  《鉅變》的重要之處為:該書的研究關懷源於Polanyi的生命經驗,他困惑為何所處的世代會經歷如此多文明危機,提問意在解身世之謎。該書的田野理路十分多元,依照切入的時間點和世界觀可分為自我調節市場、自我調節市場的運作邏輯,以及自我調節市場引發的社會自我保護機制。Polanyi將土地、貨幣、勞動力商品化,用以解釋自我調節市場的運作,他發現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危機皆為自我調節市場造成的影響,由於政府祭出的社會自我保護機制試圖去商品化,卻無法履行原先功能,反倒造成更大的災難。國雄老師藉由《鉅變》的案例表示,捕捉田野理路時不僅要看它的運作模式,也要看它帶來的後果,特別是田野理路的社會化過程:它如何滲透到社會不同的領域中。

3.《純勞動》

  與《資本論》和《鉅變》聚焦於結構運作的性質不同,國雄老師所著的《純勞動》可以啟發我們看到報導人的意義世界,〈隱形工廠:台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一章節關注台灣1970至1980年代的家庭代工,田野理路涉及勞雇關係對於勞動力產生的外包共識,以及運用他人勞動力,但不進入勞雇關係的資本主義超級企業家邏輯。書中討論報導人的互動原則,細緻地去描繪意義世界,當討論到家庭代工是在何種制度下進行時,則觸及制度構成的面向。因此老師轉譯Malinowski田野心法的骨架、血肉與精神,鼓勵我們在進行社會學研究時要捕捉田野理路的制度、互動與意義面向,才能刻畫出深刻的田野理路。

結語

  演講末段,謝國雄老師一一回應與會者對於田野理論的疑問。國雄老師認為凡是田野理路必定包含歷史過程,舉凡《鉅變》提到的制度脈絡即為一種歷史過程,但社會學家的歷史與歷史學家的認知不同,是涵括動態的起源、轉化與自我繁衍。此外,田野理路的問題意識可以深化我們對於社會秩序的理解,若能掌握報導人敘述的4C——內容(context)、脈絡(content)、能耐(competency)與弦外之音(connotation),並結合四位一體(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存在論)的理論,嘗試將研究資料類型化、概念化與重新概念化,即能深化研究者對田野理路的掌握,解析多層次的社會實在。

  最後,謝國雄老師以社會學研究者的三個心法作結:第一為「發願」,正視自己做研究的目的,捕捉清楚研究對象和田野理路;第二為「累積」,要帶著田野理路的問題意識多翻閱文獻,思考當中有何可取之處,並試圖挑戰與超越;第三為「立志」,在勾勒田野理路時打造出開創性與突破性。國雄老師鼓勵與會的大家帶著發願、累積與立志的精神,找到自己的田野理路,構建出屬於自身的社會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