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學程
清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近四十年來,中國與國際政經情勢丕變。1978年,中國開始市場經濟改革;1980年代末期世界進入後社會主義和後冷戰的國際關係;1990年代,全球化帶動兩岸新的經貿和社會關係。這些改變促使中國研究成為國際間重要且發展快速的學術領域,提供一個嶄新的關於兩岸關係的研究脈絡、與中國研究的典範轉移。在此典範轉移下,臺灣的中國研究趨向於嚴格的社會科學理論,著重實地田野研究方法、以全球化與兩岸關係之變化為脈絡。
在前校長徐遐生教授的支持下,國立清華大學於2002年冬開始規劃,整合校內外社會科學與科技法律領域的師資專長,並配合本校與中央研究院所合作設置的「中國研究碩士班學程」,於2003年5月1日成立本中心為校級研究中心,隸屬清華大學研發處。為臺灣研究型大學中第一個以社會科學跨學科方式,著重當代中國與兩岸關係議題的研究中心與教學團隊。以嚴格的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建構一個且有臺灣觀點的中國研究知識,藉由臺灣特殊地位與優勢,使臺灣成為國際「中國研究」的學術社群關鍵的一環和不可或缺的通路。這是我們的願景,也是我們的使命。
中心網址:http://cfcc.site.nthu.edu.tw/
學程簡介
清華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合辦培訓研究生,於2003年成立【中國研究碩士學程】。整合清大及中研院中國研究學者,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強調研究與教學的緊密結合。
學生修業期間參與老師的研究計畫,本學程畢業生由清華大學授與社會學碩士學位,並註明為清華大學與中研院共同培訓研究生計畫。中研院補助學生赴大陸田野研究經費,並且可使用清大與中研院內各項軟硬體設備。
「中國研究學程」,則試圖以社會學的觀點來探究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並將其當作與台灣做比較的第二社會,藉以同時達到兩個目的:開創出具有台灣特色的中國研究以及凸顯台灣社會的特色。
培養研究生三種核心能力:
■提問的能力:對社會現象提出深刻的問題。
■回答的能力:提出各種研究設計、蒐集與創造各種材料來回答提問。
■實踐的能力:找出研究的發現在具體場域中的意涵。
詳見中心網頁:http://cfcc.site.nthu.edu.tw/p/412-1203-10120.php?Lang=zh-tw
目標與研究方向
近期目標
■透過研究與(中國研究碩士班學程)教學的整合,積極培育卓越的中國研究人才,並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整合現有跨學科研究人力,設定重要議題,推動研究計劃,彙集研究成果,進一步強化國際合作,
以期開創出具有台灣觀點與國際視野的中國研究。
長期目標
■希望能在台灣的中國研究學科典範之建構中扮演關鍵性角色,
使台灣成為國際學術界與實務界從事中國研究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性學術聯結樞紐。
■基於研究,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提出具有清晰科學基礎與明確普世價值取向的分析。
研究方向
■中國政治的發展與轉型比較分析。
■從新興的社會力量、社會組織及社會問題分析中國政治經濟的轉型。
■從中國發展邏輯出發的兩岸關係分析。
■分析台商於兩岸間的社會和經濟脈動。
■以性別觀點探究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現象。
中國研究學程畢業生就業情況
媒體16.9%;NGO5.6%;企業26.8%;政府9.9%;進修14.1%;研究人員9.8%;其他16.9%
本學程畢業生共計84人,以上統計實際聯絡到71人。
媒體工作,包含:東森財經新聞、經濟日報、聯合報、自由時報、
企業工作,包含:星展銀行、玉山銀行、晶心科技、廣達電子、
政府工作,包含:行政院、經濟部、外交部、台北市政府、
NGO工作,包含: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升學進修,包含:美國柏克萊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師生田野
碩一時全額補助8-10 天的中國田野訪調:由老師親自帶領學習田野實作;
並於修業期間提供經費補助,支持在中國的碩士論文田野調査。
補助辦法詳見「中國研究學程田野相關補助辦法」